探秘博山戏曲文化摇篮:这座藏在深巷里的艺术基地究竟在哪?

探秘博山戏曲文化摇篮:这座藏在深巷里的艺术基地究竟在哪?

在博山老城区青石铺就的仁义胡同深处,一座挂着朱漆牌匾的明清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。推开斑驳的铜环木门,高亢的肘鼓子唱腔伴着檀板声穿透庭院,这里正是让无数戏曲爱好者魂牵梦萦的博山戏曲培训基地。

**闹市深处的艺术秘境**

基地选址颇具深意:北邻始建于明代的范公祠,西接百年历史的博山陶瓷窑厂旧址。清晨六点,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范公祠的琉璃瓦上时,基地的练功房里已传出童子功的晨课声。这处占地1200平米的四合院,由三进院落组成,前院的水磨砖影壁上镌刻着《长生殿》经典唱段,中庭的百年石榴树下常年摆着彩绘脸谱的茶桌。

**曲径通幽处见真章**

要找到这个藏在市井中的艺术殿堂,可从博山百货大楼旧址向南步行200米。穿过飘着焦庄烧饼香气的早点铺,在第三个青石巷口右转,抬头就能看见梨园传习所的金字匾额。每逢周末,总能看到身着练功服的学员提着水袖匆匆而过,成为老城区独特的风景线。

**三代传承的戏曲密码**

基地创始人李凤云是五音戏省级非遗传承人,其祖父曾是民国时期凤鸣班班主。这里不仅保留着用博山方言教学的独特传统,更藏着三十余本手抄工尺谱孤本。二楼陈列室的玻璃柜里,陈列着1932年的牛皮戏靴和掐丝珐琅头面,无声诉说着鲁中戏曲的辉煌历史。

**藏在细节里的戏曲地图**

细心观察会发现,基地每间教室的门楣都刻着不同的戏曲典故——贵妃醉酒厅专攻身段教学,夜奔阁侧重武生功底训练。最让学员称道的是地下一层的仿古戏台,完全复原清代戏楼形制,穹顶的八仙过海藻井能让原声产生奇妙的共鸣效果。

这个承载着鲁中戏曲薪火相传使命的培训基地,就像一坛陈年老酒,在时光巷弄里静静发酵。当你在某个春日的午后循着檀板声踏入院门,或许会邂逅正在指导学员走圆场的老师傅,他眼角深深的皱纹里,藏着半部博山戏曲史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