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鲁中戏韵:博山古戏台的百年回响

寻访鲁中戏韵:博山古戏台的百年回响

在鲁中山区腹地,博山这座千年古邑的巷陌间,总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传来婉转的戏腔。这座以琉璃闻名的城市,其戏曲文化的根系远比想象中更加深邃。当清晨的薄雾笼罩着颜神庙的飞檐时,那些刻着岁月痕迹的古戏台,正等待着有心人揭开尘封的戏曲往事。

一、孝水河畔的戏楼遗韵

颜文姜祠戏楼的飞檐翘角刺破晨雾,这座始建于北周的古戏台,用青砖黛瓦见证着博山戏曲的千年传承。每逢农历七月初三,当地百姓仍会在此举行接颜神仪式,五音戏《颜文姜》的唱段随孝妇河水潺潺流淌。戏楼后墙的砖雕上,依稀可辨光绪年间某戏班在此驻演时留下的吉庆班字样,斑驳的墨迹间流淌着旧时戏班在此排戏的鲜活记忆。

沿青石阶拾级而上,檐角的铁马在风中叮当作响。老辈人回忆,当年戏台两侧木柱上曾悬有演尽人间悲欢事,唱彻古今忠孝情的楹联。如今虽已不存,但每逢节庆,这里仍会上演《赵美蓉观灯》《王二姐思夫》等传统剧目,台前石板上的凹痕,正是数百年间看戏人驻足形成的岁月印记。

二、李家疃的民间戏脉

在西郊的李家疇古村,一座清代古戏台静静矗立在关帝庙前。这座面阔三间、进深五椽的硬山式建筑,梁架上仍保留着道光二十七年重修的墨书题记。村中83岁的王守业老人能清晰复述幼时看戏的场景:戏台两侧的'出将''入相'门帘一掀,角儿们踩着鼓点就出来了。

这个以琉璃烧造闻名的村落,至今保留着戏班换琉璃的传统。每当外地戏班来村演出,村民便以琉璃料器相赠。村东头的老宅墙上,仍可见民国初年某戏班留下的演出海报,泛黄的宣纸上五音泰斗鲜樱桃的字样,印证着当年名角邓洪山在此献艺的盛况。

三、五音戏的现代传承

在博山五音戏剧团的排练厅里,年轻演员们正对着镜子练习云手身段。这个创建于1952年的剧团,完整保留了五音戏特有的哎咳哟拖腔。团长李彩英展示着剧团珍藏的民国戏折,其中用朱笔标注的声腔符号,记录着这门古老艺术的基因密码。

剧团近年排演的新编历史剧《琉璃匠》,将博山琉璃工艺与戏曲程式完美融合。剧中琉璃烧制时的挑料吹制动作,被提炼成独特的戏曲身段。在颜神古镇的露天戏台,当LED屏幕映出琉璃窑火的特效时,台下年轻观众举起手机记录这古今交融的瞬间。

夜幕降临,博山城区的文化广场上,票友们自发组织的五音戏清唱会准时开场。七旬老人王秀兰一段《拐磨子》唱罢,几个小学生竟能跟着哼出调来。这种浸润在街巷间的戏曲生态,或许正是博山戏韵绵延不绝的密码。当琉璃工匠放下吹管、梨园子弟登上戏台,这座古城仍在续写着属于它的戏曲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