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烟火处千年乡音浓——博山戏班子的前世今生

戏台烟火处千年乡音浓——博山戏班子的前世今生

临淄故城往西二十里,博山城隍庙前的老戏台斑驳了朱漆,檐角的铜铃在春风里叮当作响。王记茶楼的说书人总爱拍着醒木念叨:这方戏台子,可是咱们博山人的魂儿。话音未落,巷口转出个穿靛蓝布衫的老汉,肩头挑着行头箱,箱角坠着的铜铃与檐角铜铃应和成韵——这是要赶场的戏班子。

一、古商道上的戏码头

博山自古就是鲁中商道要冲,青石板路上商队络绎不绝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江西来的瓷商在颜神镇搭起第一座草台班,昆腔水磨调混着当地方言,在瓷窑升腾的烟火里唱出了博山梆子的雏形。那些走南闯北的商贾,把徽调的婉转、梆子的激越、柳琴的俏皮都揉进了戏文。

城西赵家胡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戏折子房,墙上褪色的戏单记录着道光年间连演四十九天的盛况。班主赵守业捧着祖传的紫檀木戏折箱说:当年商队走到哪里,戏班子就跟到哪里,唱完一出《穆柯寨》,商人们往台上扔的银角子能埋了武生的厚底靴。

二、乡野戏台的活色生香

博山戏班最绝的是活戏。《颜山杂记》载,光绪年间名角周凤鸣在李家窑唱《火焰山》,正演到铁扇公主作法,恰巧山间狂风大作,戏班子当即改词:这阵妖风来得妙,定是牛魔王把信捎,赢得满堂喝彩。这种即兴编词的功夫,非得吃透三十六大本、七十二小折的老戏骨才使得出来。

在博山乡间,看戏从来不是正襟危坐的事。台上演着《赵氏孤儿》,台下大娘抹着眼泪往台上扔手绢;武生翻跟头时,孩童们争着去接从戏服里抖落的彩纸;更有那走街串巷的戏油子,能跟着戏文现编莲花落,惹得人群里三层外三层。

三、烟火人间唱新声

1953年成立的博山民间戏剧团,把油灯换成了汽灯,草台换成了卡车搭的流动舞台。老艺人张玉山记得那年去沂蒙山巡演,卡车陷在泥里,二十几个汉子抬着车轱辘唱《抬花轿》,山民们举着火把围着看,那火光把半座山都照亮了。

如今的博山剧场里,90后琴师李晓雯正在调试电子混响设备。她改编的《龙凤呈祥》加入电声伴奏,却在过门处保留了三弦的原汁原味。正月十五城隍庙会,我们既要演全本《锁麟囊》,也要排新编戏《琉璃巷》,得让年轻人觉得老祖宗的东西'潮'着呢。

暮色四合时,老戏台又响起锣鼓点。台下坐着白发老者,站着外卖骑手,蹲着玩手机的少年。当熟悉的梆子腔穿透夜色,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——那流转千年的乡音,终究在烟火人间找到了新的回声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