哑嗓子的角儿:那些不唱不奏的戏曲江湖
哑嗓子的角儿:那些不唱不奏的戏曲江湖
盛夏的苏州评弹馆里,琴弦一响满堂彩。三十里外的老戏园子却别有一番景象:褪色的戏台前,七旬老人张金福正用沙哑的嗓音念着《四进士》的戏文。没有锣鼓点,不见月琴响,台下老票友们的叫好声却一浪高过一浪。这就是戏曲行当里最古老的传承——清工戏。
一、戏脉深处的原初形态
北宋的勾栏瓦舍里,说书人惊堂木一拍,全凭一张嘴说尽天下事。这或许就是戏曲最早的雏形。元杂剧兴盛时,虽有了丝竹伴奏,但仍有散白戏活跃在民间草台。明代《太和正音谱》记载,昆山腔初兴时,清唱者众,不假丝竹。
清工戏的独特魅力,在于用最本真的方式展现戏曲精髓。京剧大师周信芳年轻时嗓子倒仓,硬是凭着《徐策跑城》里的念白戏征服上海滩。老辈艺人说,清工戏就像没放调料的阳春面,最能检验角儿的真功夫。
二、绝活里的声音密码
在清工戏的天地里,声音化作十八般武艺。豫剧《卷席筒》的喷口讲究气息如箭,秦腔《三滴血》的贯口需字字如珠落玉盘。河北梆子老艺人李桂春能把《辕门斩子》的哭腔念出九转十八弯,让听者潸然泪下。
这种艺术形式对演员要求极高。评剧名家小白玉霜学艺时,师傅让她对着水盆念词,要求水面不起涟漪。正是这般苛刻训练,才让清工戏的千斤话白四两唱成为可能。
三、老树新枝的当代传承
新世纪伊始,京剧《曹操与杨修》的编导别出心裁加入大段韵白,让年轻观众惊叹原来念白比唱腔更震撼。在短视频平台,00后非遗传承人用贯口演绎流行段子,百万点赞中传统绝技焕发新生。
苏州昆曲传习所的老馆长说得好:清工戏不是博物馆的展品,而是流动的活水。当年轻演员在实验剧场用韵白演绎莎剧,当游戏角色说着京剧韵白的技能口诀,这门古老艺术正在书写新的传奇。
夜幕下的老戏园亮起LED灯牌,张金福的徒孙正在抖音直播清工戏教学。评论区里,年轻网友刷着求教学的弹幕。六百年的戏曲血脉,正在这无声处续写着惊雷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