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丝竹乱耳清唱也动人——探秘戏曲中的清曲艺术

无丝竹乱耳清唱也动人——探秘戏曲中的清曲艺术

在锣鼓喧天的戏曲舞台之外,另有一脉独特的表演艺术正悄然绽放。当人们习惯了京剧的皮黄悠扬、昆曲的水磨婉转时,或许未曾注意到那些不借丝竹之力、全凭人声演绎的戏曲瑰宝。这种返璞归真的表演形式,在梨园行内有个清雅的名字——清曲。

一、清曲之源:从田间地头到艺术殿堂

清曲的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徒歌,这种无需器乐伴奏的歌唱形式在《诗经》中已见端倪。汉代《乐府》记载的但歌更是明确记载了无弦节,作伎最先唱,一人唱三人和的表演方式。至宋元时期,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,清曲逐渐发展出完整的表演程式。

在江南水乡的乌篷船上,船工们划桨时的劳动号子,经过艺术加工演变成委婉的船歌清曲;西北高原的窑洞里,农闲时的对唱演化为粗犷的信天游清唱。这些原生态的表演形式,最终在明清时期被文人雅士提炼升华,形成独特的戏曲门类。

二、清曲之韵:人声构筑的立体剧场

清曲表演者需掌握五功三法的极致技巧。通过气息控制实现声断意不断的绵长韵味,运用口腔共鸣制造出堂音绕梁的立体声场。苏州评话名家金声伯曾用丹田三叠浪的绝技,单凭人声模仿出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。

在经典清曲《珍珠塔·方卿羞姑》中,表演者仅凭声调变化,就能让观众在脑海中勾勒出富丽堂皇的相府厅堂。当唱到画栋雕梁映日辉时,音色明亮如琉璃生光;描述紫檀屏风九曲回时,声线婉转似游龙穿云。这种无景生景的绝技,正是清曲最迷人的艺术魔法。

三、清曲之魅:传统艺术的当代新生

在多媒体时代,清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。上海戏剧学院推出的清曲工作坊,将传统唱腔与现代声乐训练结合,开发出适合年轻歌者的训练体系。苏州评弹团创新的清曲微剧场,在古宅园林中打造沉浸式演出,让观众在移步换景间感受声韵之美。

95后清曲传人李玉柔的抖音账号清音如玉,用短视频演绎《牡丹亭》经典唱段,单条视频点击量突破百万。这种古老艺术与现代媒介的碰撞证明,当剥离了繁复的配乐装饰,纯粹的人声艺术反而更能直击当代观众的心灵。

在这个追求感官刺激的时代,清曲艺术如同喧嚣中的一泓清泉。它告诉我们:最打动人心的艺术,往往不需要金碧辉煌的包装。当表演者以气为舟、以声作桨,带领观众穿越想象的江河,那些回荡在历史长河中的清音,依然能激起当代人心底的涟漪。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形态,正是中国传统戏曲最本真的模样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