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在给不懂戏曲的人贴标签?

谁在给不懂戏曲的人贴标签?

当红小生在综艺节目里哼错京剧唱腔,瞬间被网友冠以戏盲称号;青年白领在茶余饭后坦言对昆曲一窍不通,立刻招来文化沙漠的调侃。在这个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,我们是否正用偏见织就一张新的歧视之网?

人们给戏曲门外汉起的诨号暗藏玄机。戏盲二字将戏曲认知度等同于视力,仿佛不懂戏就是文化残疾;梨园绝缘体的戏谑中,把传统艺术圣地异化为隔绝众生的结界;更有传统文化杀手这般危言耸听,将个人喜好上升为文明罪孽。这些标签折射出的,是传统与现代割裂产生的认知焦虑。

京剧名角王珮瑜曾在访谈中感慨:年轻人不是不爱戏,是还没遇到入戏的机缘。某高校戏曲社团做过实验:将《牡丹亭》选段改编成沉浸式话剧,售票当日即告罄。这印证了传统文化断层并非不可弥合,而是需要更灵动的传播方式。当00后戏迷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获百万点赞时,我们看到传统艺术正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。

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应筑起鄙视链。梅兰芳大师访美演出时,特意在京剧唱腔中融入西方咏叹调元素;程砚秋赴欧考察,将歌剧的立体布景引入戏曲舞台。这些艺术大师的胸襟告诉我们:文化传承不是画地为牢,而是要让传统在对话中永葆生机。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敲下戏盲二字时,是否还记得戏曲本就是市井巷陌里生长出的民间艺术?

传统戏曲的当代困境,实则是整个社会文化转型的缩影。与其用标签制造对立,不如让茶馆戏台重回街头巷尾,让水袖蟒袍走进直播镜头。当白发观众与cosplay少年并肩坐在戏院,当AI修复技术让老唱片焕发新声,这才是传统文化该有的模样——不是供在神坛的标本,而是活在当下的心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