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气唱完一出戏?揭秘戏曲界憋气绝活

一口气唱完一出戏?揭秘戏曲界憋气绝活

在山西某座古戏楼的后台,老戏迷们屏息凝神。台上须生演员的唱腔如长江大河奔涌不绝,一个长达三分钟的拖腔竟未换气。观众席间有人攥紧了座椅扶手,生怕演员当场闭过气去。这种令现代人瞠目结舌的憋气唱法,正是传统戏曲中代代相传的绝活。

一、戏台上的铁肺奇观

在晋剧《下河东》的经典唱段中,三十六哭的哭腔需要演员用气息将悲怆之情层层递进。已故晋剧名家丁果仙的传人曾回忆,师父在演绎这段时,能将每个哭腔处理得如泣如诉,仿佛要把五脏六腑都哭出来,却始终保持着气息的连贯。这种一口气到底的唱法,在梆子戏、秦腔等北方剧种中尤为常见。

京剧大师梅兰芳在《贵妃醉酒》中独创的醉步表演,同样暗含气息控制的玄机。当杨贵妃踉跄着转完二十四个圆场,最后以卧鱼身段亮相时,行云流水的身段全凭丹田之气支撑。上海京剧院的老琴师曾透露,梅先生下场后总要静坐片刻,待气息平复方能开口说话。

二、丹田里的功夫经

戏曲界流传着气沉丹田,声贯九霄的八字真言。豫剧名家马金凤八十高龄登台时,仍能完整演绎《穆桂英挂帅》中长达十分钟的核心唱段。她曾向弟子演示:将三根蜡烛置于腹部,发声时烛火纹丝不动,气息之稳可见一斑。这种独特的呼吸法,源自道家的吐纳之术,通过横膈膜控制形成气息水库。

在河北梆子剧团的练功房,新入行的学员要面对吹纸片的残酷训练——将薄纸贴在墙上,用气息吹动而不使其脱落,一练就是三个时辰。老艺人们说,这叫磨丹田,非得把肚皮磨出茧子,才能掌握偷气的诀窍:在唱词间隙用鼻尖快速换气,看似一气呵成,实则暗藏玄机。

三、濒临失传的气息艺术

某地方戏剧团的青年演员小张,在排练《长坂坡》时屡屡破音。老师傅摇头叹息:现在的孩子都靠麦克风,哪还懂得'气从脚底生'的道理。确实,现代剧场普及扩音设备后,年轻演员逐渐忽视了这项看家本领。苏州昆剧院的老生演员回忆,早年在水磨腔的发源地,艺人要对着太湖练嗓,让声音与波涛共振。

但仍有坚守者。秦腔非遗传承人李梅在排演《王宝钏》时,坚持不用麦克风。她说:薛平贵十八年寒窑苦守,这口气要是续不上,戏就散了。在西安易俗社的舞台上,当那声穿云裂石的五典坡前问一声响起时,千年古都的砖瓦都在共鸣。

这种将人体化作乐器的艺术,承载着传统戏曲最精妙的智慧。当我们在惊叹演员铁肺之时,实则是在见证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。那些在舞台上流转的气息,既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文明的血脉。或许某天,这些屏息凝神的瞬间,会成为打开传统艺术密码的金钥匙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