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会方言也能唱好戏?这几种戏曲门槛低又好听
不会方言也能唱好戏?这几种戏曲门槛低又好听
许多戏曲爱好者站在艺术殿堂门口,常被方言这道门槛绊住脚步。看到越剧演员的吴侬软语婉转动人,粤剧老倌的广府腔调铿锵有力,难免自忖:我这口普通话能学戏曲吗?其实中国戏曲百花园中,暗藏着几朵不挑口音的奇葩。
京剧当属首推之选。作为国粹的京剧念白分韵白与京白,韵白以湖广音为基础,经过两百余年打磨,形成独特的韵律体系。老生开蒙必学的《四郎探母》坐宫选段,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的韵脚讲究而不拗口,就像现代诗歌讲究平仄对仗。而《法门寺》里贾桂念状子的京白,更是与当代普通话相差无几。
昆曲这个六百岁的百戏之祖更令人惊喜。明代官话为底本的唱念,让《牡丹亭》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唱词自带典雅韵律。当代昆曲名家张继青的录音,字字如珠落玉盘,即便不懂吴语也能感受那份缠绵。昆曲工尺谱的记音方式,将每个字的头腹尾音拆解分明,堪称古代汉语的拼音教材。
北方剧种中,评剧堪称戏曲界的普通话标兵。新凤霞在《花为媒》中塑造的张五可,念白清脆如京片子,唱腔却透着评剧特有的俏皮。这种诞生于滦州影调的剧种,本就融合了河北梆子与民间说唱,语言基因里自带普适性。就连《杨三姐告状》这类乡土题材,经过艺术提炼后也毫无方言障碍。
江南的越剧虽以嵊州方言为基底,但经过尹桂芳、袁雪芬等艺术家的改良,形成了独特的越剧官话。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里十八相送的经典唱段,咬字吐音既保留吴越韵味,又让北方观众听得真切。越剧学校现在普遍采用嵊普对照教学法,用普通话注音攻克方言难关。
学戏曲终究是三分靠语言,七分靠心传。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曾说:把安庆话说得字正腔圆不算本事,把黄梅调唱进观众心里才是真功夫。当代剧场配备字幕已成常态,青年演员在传承方言精华的同时,也在探索更普适的发音方式。重要的是找到与自身音色契合的剧种,让传统艺术的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