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上的苦水:那些专唱不顺心的戏曲门道
戏台上的苦水:那些专唱不顺心的戏曲门道
戏曲舞台上的锣鼓点并非总是欢快的,那些令人肝肠寸断的苦情戏码,在民间有个贴切的名字——苦戏。这类剧目像老茶馆里的陈年茶砖,越泡越能品出人生的百般滋味。
一、苦戏里的辛酸人生
在绍兴戏班的老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十出戏里九出泪。明代《南词叙录》记载的苦情戏已形成独特表演程式,演员要用倒板头的唱法,把悲音像抽丝般从喉咙里扯出来。昆曲《宝剑记》里林冲夜奔时的扑灯蛾身段,每个踉跄都踩着命运的不公。
旧时戏班赶场唱堂会,点《六月雪》的东家常要多给赏钱——这出窦娥冤的戏太伤嗓子。演员要连唱七十二句滚板,用近乎嘶哑的声线表现六月飞雪的奇冤。河北梆子老艺人王金香回忆,当年唱《秦香莲》时,台下老太太们扔上来的铜钱能铺满戏台。
二、悲腔里的艺术密码
程砚秋创立的程派唱腔,在幽咽婉转中藏着千回百转的愁思。他在《锁麟囊》中设计的哭头唱法,声若游丝却字字泣血。川剧的苦皮声腔更绝,演员要用真假嗓转换模仿妇人抽泣,尾音带着颤抖的下滑音,听得人寒毛直竖。
晋剧名角王爱爱演《打金枝》,一句宫门深似海的拖腔,硬是把公主的委屈唱出了九曲十八弯。这种哭中带唱,唱中带哭的功夫,没有十年八载的苦练根本摸不着门道。老观众说,听得懂这些悲腔里的弯弯绕,才算入了戏曲的门。
三、苦尽甘来的文化密码
绍兴水乡的乌篷船里,船工们最爱听《琵琶记》里赵五娘吃糠的段子。这不是自找苦吃,而是借戏中人的悲苦,浇自己胸中的块垒。就像关汉卿写《窦娥冤》,表面是喊冤叫屈,内里藏着对世道的辛辣讽刺。
2017年故宫畅音阁重张,开场戏选了全本《牡丹亭》。当杜丽娘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,台下白发观众悄悄抹泪。这些传承了六百年的悲欢离合,早就在中国人心里种下了共情的种子。戏台上的苦,终究化作了文化血脉里的甜。
幕落时分,戏台两侧的出将入相帘幔轻轻晃动。那些唱尽人间疾苦的角儿们,用最精致的艺术形式包裹着最朴素的世道人心。下次听到戏匣子里传来幽咽的胡琴声,不妨细品——那抑扬顿挫的悲音里,藏着中国人特有的生命智慧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