扇底生风:戏曲中的扇子名目考
扇底生风:戏曲中的扇子名目考
江南六月天,戏台上一把描金折扇轻摇,旦角莲步微移,扇面半遮芙蓉面,这便是中国人记忆深处的戏曲图景。在戏曲艺术的浩瀚长河中,扇子早已超越了纳凉器具的范畴,化作舞台上的无声台词,不同剧种更赋予其独特称谓与妙用,形成了一套精妙的扇语体系。
一、京剧:文扇武扇,刚柔并济
京剧中素分文扇武扇,前者多作文人雅士手中风雅之物。梅派名剧《贵妃醉酒》里,杨玉环所持泥金折扇唤作宫扇,扇骨镂刻九凤朝阳纹,开合间尽显华贵。武扇则见于《三岔口》中的任堂惠,铁骨折扇暗藏机关,开扇如刀,收扇似锏,武生翻扑腾跃时,扇面飒飒作响,竟成兵刃破空之声。
程派青衣擅用遮羞扇,《锁麟囊》中薛湘灵遇雨时以素绸团扇半掩衣衫不整之态,扇坠明珠随腕转轻颤,将闺秀的矜持与慌乱演绎得淋漓尽致。净行大花脸则偏爱黑漆折扇,《霸王别姬》中项羽手持三尺乌木扇,扇面绘有睚眦纹样,开扇如张翼,闭扇似垂云,衬得霸王气吞山河。
二、昆曲:水墨氤氲,扇底文章
昆曲雅部将扇子称作水袖扇,因常与水袖配合使用。《牡丹亭》杜丽娘游园时,执一柄泥金冷玉柄团扇,扇面绘蝶恋花图,唱至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,扇随腕转如蝶穿花,暗合游园惊梦之旨。巾生柳梦梅手持竹骨折扇,扇面题写《洛神赋》残句,开合间墨香似可盈袖。
苏州拙政园的昆曲堂会上,老艺人演示扇功十八式:抖扇若流云,抛扇如飞燕,收扇似卷帘。更绝者能以扇尖点烛不灭,扇面承酒不倾,这般绝技现仅存于《玉簪记·琴挑》的科介中,潘必正以檀香扇接住陈妙常失手坠落的玉簪,扇面微凹恰成簪托。
三、地方戏中的扇韵风情
越剧女小生独步天下的书生扇,在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十八相送时化作传情信物。尹派小生执素白折扇,扇骨暗刻流水纹,与花旦的描金团扇相映成趣。川剧变脸艺人手中黑绸折扇唤作阴阳扇,扇骨中空藏变脸绸绢,开扇遮面瞬间完成扯脸绝技,扇面金粉在煤气灯下闪烁如星。
粤剧武打戏中的火扇堪称奇观,铁扇浸透松香粉,舞动时与兵器相击迸发火星。黄梅戏《女驸马》中,冯素珍乔装赶考时持竹骨折扇,扇坠却系女儿家用的珊瑚珠子,这错位扇成为后来身份揭晓的重要伏笔。
从宫廷戏班的描金龙凤扇,到草台班子的竹骨油纸扇,戏曲舞台上的扇子如同流动的纹章,默默讲述着角色身份与剧情脉络。这些带着檀香、墨迹与岁月包浆的扇子,在演员指间开合翻转,将中国戏曲的写意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。当最后一声锣响,收扇入袖的刹那,仿佛千年戏文都凝在了这方寸之间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