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爱听戏的年轻人:这届观众真的不行吗?

不爱听戏的年轻人:这届观众真的不行吗?

你或许在春晚见过戏曲联唱,台下观众礼貌鼓掌的画面,也曾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年轻戏曲演员的练功日常。但当剧院真正开戏时,台下举着手机的年轻人,多半是来拍完素材就走的网红主播。年轻人与戏曲之间,似乎永远隔着一层无形的结界。

一、消逝的慢时光

农耕时代的黄昏,当最后一缕炊烟消散在青瓦白墙间,戏台前的长条凳渐渐坐满了人。那时候的戏曲是流动的时光机,一段西皮二黄能载着农人穿越千年,在《牡丹亭》里邂逅生死相许的爱情,在《定军山》中感受金戈铁马的豪情。可今天的地铁里,年轻人耳机里播放着三倍速的播客,短视频十五秒就要抛出第一个笑点。当生活被切割成以秒计算的碎片,谁还能静心等待角儿们咿咿呀呀地起范儿?

二、断裂的文化基因

奶奶哼唱的评剧《花为媒》,对95后来说可能比量子物理还要晦涩。那些浸透在唱词里的忠孝节义,在解构主义盛行的时代显得格外笨拙。当年轻人习惯用表情包传递情绪,水袖翻飞传达的悲喜就成了难以破译的摩斯密码。更讽刺的是,我们追捧漫威宇宙里的超级英雄,却对戏曲里同样飞天遁地的孙悟空提不起兴致。

三、被误读的传统美学

在横店影视城,特效团队能用CG复原千军万马,可戏曲舞台上三五步走遍天下,七八人百万雄兵的写意之美,反而成了寒酸的代名词。我们追捧沉浸式戏剧的实景体验,却对一桌二椅的极简美学视而不见。当影视剧用百万调色师打磨画面时,年轻人很难理解戏曲脸谱里那一抹朱红蕴含的千年密码。

四、传承者的两难

某京剧院的00后武生,抖音账号粉丝二十万,评论区却总有人质问:好好的大武生怎么当起网红了?老戏迷守着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,年轻演员在直播带货和练功房之间疲于奔命。当我们批评年轻人不懂戏时,可曾想过那些被束之高阁的戏本子,是否也该走下神坛说说人话?

戏曲博物馆里的玻璃展柜,不该成为传统艺术的最终归宿。在西安大唐不夜城,穿汉服打卡的姑娘会跟着秦腔演员吼两嗓子华阴老腔;苏州平江路的评弹馆里,年轻人就着碧螺春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。传统与当下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,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拯救戏曲的悲情叙事,或许才能等到传统文化真正破圈的那一天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