摔碗断亲缘:一出老戏道尽千年孝道殇
摔碗断亲缘:一出老戏道尽千年孝道殇
戏台上一声裂帛般的脆响,老生手中的青花瓷碗碎作齑粉。台下看戏的老人们不约而同倒吸凉气,几个眼窝浅的妇人已经掏出绢子抹泪——这是江淮戏《摔玉碗》里最揪心的场面。这出在皖北乡间传唱了三百年的老戏,用一只碎碗道尽了孝道崩塌的锥心之痛。
一、碎瓷裂帛见人心
光绪年间的手抄戏本里,李守仁摔碗的戏码写得惊心动魄。当老父颤巍巍捧出祖传玉碗,恳求儿子莫要典卖田产时,这位新科秀才竟将传家宝摔得粉碎。戏台处理这幕时匠心独运:武场师傅在后台将粗瓷碗用红绸裹了,配合着司鼓的撕边鼓点,随着老生挥袖的瞬间拽断绸缎,碎瓷声与鼓点严丝合缝,直教人脊背发凉。
这只玉碗在戏中堪称点睛之笔。第一折传碗便交代此物乃李家七代单传,碗底铭刻着耕读传家的祖训。当李守仁高中秀才后,玉碗盛的是老父亲熬夜磨豆腐攒下的赶考盘缠;待他沉迷赌场时,玉碗里装的变成老母当掉嫁妆换来的赎身钱。最终摔碗时刻,碎的不只是器物,更是斩断了八百年的家族血脉。
二、孝道崩塌众生相
李守仁的堕落轨迹暗合传统戏曲的劝世套路,却比同类题材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。他并非天生恶人,中秀才时也曾十里八乡传捷报。转折始于省城乡试,花花世界迷了书生眼,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渐渐腐蚀了圣贤书。这种渐变式黑化,恰如老艺人们说的温水煮蛙,让台下观众看得又恨又怜。
老班主王金奎回忆,五十年代在凤阳唱这出戏时,台下常有老戏迷往台上扔铜板——不是打赏,是气不过要砸醒戏里的不孝子。最绝的是某次巡演,演到摔碗高潮处,台下突然蹿上个白发老汉,抡起拐杖就要打李守仁,嘴里嚷着俺家那孽障和你一个德行。这出意外反倒成了最好的戏评。
三、古戏今唱有余音
2019年阜阳非遗展演上,年轻演员用现代舞美重新诠释这出老戏。当激光投影将碎碗镜头慢放十倍,瓷片纷飞间浮现出列祖列宗的虚影,这种跨时空的谴责比传统演法更具冲击力。有年轻观众在剧评网站留言:以为要看道德说教,结果被碎碗特效扎了心。
在皖北农村,这出戏仍是调解家庭纠纷的活药方。去年利辛县就有个案例:父子因拆迁款反目,村委会请来草台班子连唱三天《摔玉碗》,到第三日儿子红着眼眶给老父磕头认错。正如戏词所唱碎碗容易补碗难,那些被物欲撕扯的亲情裂缝,终究要靠人心来弥合。
幕落时分,戏台上总会出现个补碗匠,叮叮当当修补着永远拼不全的玉碗。这充满禅意的结尾,恰似老祖宗留给世人的警世恒言:孝道如瓷,碎了难圆。当现代人沉迷于财富游戏时,那一声穿越三百年的碎碗清音,依然在叩问着每个子女的良心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