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踪掌中戏:藏在布袋里的千年绝唱

**寻踪掌中戏:藏在布袋里的千年绝唱**

江南水乡的茶馆里,总会上演这样的奇景——三尺红绸围成戏台,老艺人十指翻飞间,金甲将军策马扬鞭,闺门旦角水袖轻扬。这不是寻常的戏曲表演,而是流传千年的布袋木偶戏。当布偶娃娃遇上传统戏曲,这门被称为掌中绝技的艺术,正在用独特的演绎方式续写梨园传奇。

**一、方寸舞台藏乾坤**

1954年晋江出土的宋代古墓中,一组彩绘木偶揭开了掌中戏的千年身世。这些仅有20厘米高的木偶,面部绘有生旦净丑的戏曲妆容,四肢关节灵活可动,印证了南宋《梦粱录》以布袋盛木偶,弄于掌中的记载。在闽南地区,至今流传着唐王入闽的传说:唐代乐师用布袋装着戏神田都元帅的木雕渡江,意外开创了以布为幕,以掌为台的表演形式。

**二、十指翻飞见真章**

漳州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的工作室里,樟木碎屑纷飞。制作一个传统布袋木偶需经32道工序:樟木雕胚要三分雕七分绘,旦角发髻需缠绕真人发丝,武将铠甲得贴上千片金箔。泉州老艺人陈应鸿演示绝活时,五指能同时操控木偶的眉眼、嘴巴和手臂。当《雷万春打虎》的锣鼓点响起,他单手就让木偶完成甩发、踢袍、舞枪的连贯动作,引得满堂喝彩。

**三、南腔北调各不同**

在闽南方言区,这门艺术被唤作掌中班。泉州派的木偶头雕刻讲究五形三骨,旦角柳叶眉入鬓,净角怒目圆睁;漳州派则独创阴阳脸技法,侧看威严正看慈。而在台湾鹿港,布袋戏融入歌仔调,发展出金光戏的华丽风格。2006年,闽南掌中木偶戏与河北耍苟利子、湖南杖头木偶等共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,形成了北刚南柔的艺术版图。

**四、破茧重生的新戏路**

面对现代娱乐冲击,年轻传承者们正尝试破局。厦门弘晏庄木偶剧团将电声音乐融入传统戏,新编《火焰山》用LED屏打造梦幻天庭。95后传承人蔡思雅开设短视频账号,让木偶演绎网络热梗,单条点击超百万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晋江中小学将木偶雕刻纳入劳技课,孩子们捏制的卡通版哪吒、哈利波特木偶,正在抖音上掀起新国潮。

当幕布后的灯光次第亮起,老艺人的双手在时光中起舞。那些藏在布袋里的悲欢离合,正穿过千年岁月,在年轻一代的指尖焕发新生。这或许就是掌中戏最动人的戏码——既守着梨园根骨,又唱得岁月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