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迷的考题:风箱一响,您猜这是哪出戏?
老戏迷的考题:风箱一响,您猜这是哪出戏?
京城老戏园子的后台,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:上了年纪的琴师一边调着胡琴的码子,一边考问刚入行的学徒:小子,要是台上'呼啦呼啦'地拉风箱,你说这是哪出戏?这道看似简单的考题,难倒过不少刚入行的年轻人。今天咱们就顺着这道考题,去探寻戏曲舞台上的烟火气。
风箱这个物件,在传统戏曲里可大有讲究。您若是看过《钟馗嫁妹》,定会被那场热闹的抬花轿吸引。钟馗为小妹置办的嫁妆里,既有金银珠宝,也有锅碗瓢盆。当小鬼们抬着红绸扎的八抬大轿登场时,后台突然响起呼哧呼哧的风箱声,配合着唢呐欢快的曲牌,愣是把阴曹地府的鬼卒们拉进了人间烟火的氛围里。这出河北梆子的经典戏码,正是靠着风箱的拟音,把喜庆劲儿烘托得淋漓尽致。
但要说把风箱用得最妙的,还得数昆曲《牡丹亭》里的闹学一折。杜丽娘与丫鬟春香在学堂嬉闹时,老学究陈最良的鼾声如雷,这里就用了风箱模仿打呼噜的声响。后台师傅左手握着风箱把手,右手轻拢慢捻地控制着风门,竟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高低起伏的鼾声。这种以虚代实的表现手法,正是戏曲写意美学的精髓。
京剧《铁弓缘》里,陈秀英与匡忠比试武艺时,后台突然响起急促的风箱声。这可不是拟音效果,而是武场师傅在用风箱给铜火锅加热——戏台上要当场煮茶论英雄!只见演员端起滚烫的茶盏,借着风箱呼呼的节奏,把个江湖儿女的豪气演绎得活灵活现。这种真刀真枪的舞台呈现,看得观众直呼过瘾。
风箱在戏曲中的妙用,远不止这些。评剧《花为媒》里用它模仿喜鹊叫,豫剧《朝阳沟》里用它学拖拉机响,就连现代戏《沙家浜》里,风箱声都能化作芦苇荡里的风声。这看似笨重的老物件,在戏曲艺人的巧手中,竟能化作百变的声音魔术。下次您要是听见戏台上传来呼啦呼啦的声响,不妨仔细品品——这风箱里,可藏着中国戏曲最地道的烟火味儿呢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