唢呐一响戏开场,河南梆子震天响

唢呐一响戏开场,河南梆子震天响

豫东平原的清晨总是从一声嘹亮的唢呐开始。

在周口鹿邑县的老戏台上,七十三岁的王铁山抱着祖传的铜杆唢呐,对着初升的日头试音。他鼓着腮帮子吹出的《百鸟朝凤》,惊得麦田里的麻雀扑棱棱飞起一片。这个场景,在他们王家已延续了五代人——从光绪年间的黄铜唢呐,到如今镀了克罗米的改良乐器,唯一没变的,是唢呐声里那股子冲破云霄的劲儿。

河南戏曲的魂,就拴在这三尺长的铜管上。豫剧《穆桂英挂帅》里,当辕门外三声炮的唱腔拔地而起时,必有一支唢呐在幕后翻着跟头往上蹿。那种穿云裂帛的声响,能把观众的天灵盖掀开,让浑身汗毛都跟着调门打颤。商丘民权县的老戏迷常说:梆子敲得再脆,没有唢呐带着飞,这戏就上不了九重天。

在许昌禹州的神垕古镇,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庙会最是热闹。戏班子还没开锣,吹鼓手先在场子四角支开阵仗。四支唢呐东南西北各守一方,时而此起彼伏像对山歌,忽又拧成一股直冲云霄。有经验的老人听着调门就能报戏名:这是要唱《程婴救孤》了!果然,当悲怆的赵氏孤儿一声禀唱响时,唢呐声里便带了呜咽,把两千年前的忠义悲歌吹得人肝肠寸断。

黄河岸边的唢呐匠人,个个都是气死笙,压死笛的好手。洛阳偃师的赵家班,能在《朝阳沟》里用唢呐学银环妈的冷笑,也能在《七品芝麻官》中模仿唐成的官腔。最绝的是班主赵满仓的换气绝活——一曲《十八板》连吹三刻钟不换气,腮帮子鼓得像灌汤包,音调却始终稳稳当当。问他窍门,老爷子嘿嘿一笑:打小在黄河滩放羊练的,不把调门吹过对岸不罢休。

如今走进郑州戏曲公园,总能看到些新鲜景儿:穿汉服的姑娘抱着改良唢呐直播,后生们给传统曲牌配上电子鼓点。但仔细听听,那《大起板》的骨架还在,豫东调的血脉未改。就像开封夜市里新出的唢呐冰淇淋,外头裹着巧克力脆皮,咬开了还是老滋老味的芝麻香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