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神爷摇头,原来藏着这么一出好戏!

财神爷摇头,原来藏着这么一出好戏!

每当锣鼓点响起,财神爷踩着方步登台,红脸金冠的扮相总引得台下观众伸长脖子。可要说起这财神爷摇头的戏码,十里八乡的老戏迷们准保拍着大腿笑出声——这哪是普通的摇头,分明是摇头不要金元宝的妙趣横生!

**一、戏台之上藏玄机**

您老倒是接啊!台上小童捧着金元宝急得跺脚,这边厢红袍财神却把脑袋摇成了拨浪鼓。老戏迷们最爱看这《财神送宝》的折子戏:财神爷下凡送财,偏遇着个倔脾气的穷书生。元宝不要,银票不收,急得财神爷白胡子直翘,最后竟是被书生安贫乐道的劲头打动,摇头叹着这世上还真有不爱财的主儿。

这出源自徽班的经典折子戏,在江南水乡传唱了两百余年。老辈人说,当年徽商走南闯北,最怕子弟被铜臭迷了眼,这才有了这出送财不要财的警世戏。财神爷那一摇头,摇的是世道人心,晃的是人间百态。

**二、摇头晃出众生相**

在闽南的高甲戏里,财神爷的摇头又是另一番风味。《摇钱树》这出戏里,贪心的土财主对着摇钱树拼命摇晃,树上的财神像却跟着摇头晃脑。这边摇下金叶子,那边就落下烂树皮,直把那财主耍得团团转。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间,忽然品出滋味——原来财神摇头,笑的是贪心不足的痴人。

山西梆子里的《赵公明点将》更是把摇头化作绝活。赵公明率五路财神点兵,金盔上的绒球随着摇头叮当作响,配合着铿锵的锣鼓点,硬是把个财神爷演出了大将军的威风。老戏迷都说,这摇头要的是七分正气三分诙谐,少一分都拿不住那个劲。

**三、红尘百态皆入戏**

江南的庙会社戏上,常有这么一出:戴着脸壳的活财神穿行人群,见着摆阔的就摇头,瞅见行善的才点头。有年元宵,城里张员外摆流水席炫富,活财神愣是对着他摇了十八次头,羞得员外第二天就开仓放粮。这戏里戏外的呼应,倒比正戏还要精彩三分。

老辈艺人传下的口诀说:财神摇首非无情,要看摇给何人听。在皖南的草台班子里,这摇头的功夫要练三年——先是对着铜钱练定力,再是对着米缸练身段,最后得在喧嚣集市中做到眼中无财,心中有戏,才算得了真传。

如今再听戏园子里那声摇头咯——,懂行的观众早不是单纯看个热闹。那金冠上的明珠随着摇头划出的弧线里,藏着劝人向善的机锋,映着世态炎凉的本相。下次若在戏台上见着财神爷摇头,您可细细品品,这摇的究竟是哪门子玄机?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