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茶调:飘在茶山上的千年戏韵

采茶调:飘在茶山上的千年戏韵

在赣南连绵起伏的茶山上,当晨雾还未散尽,采茶女指尖翻飞采撷嫩芽时,山间总会飘来悠扬婉转的唱腔。这不是普通的山歌小调,而是一门传承了三百余年的古老戏曲——采茶调。这抹回荡在茶垄间的戏韵,藏着中国农耕文明最诗意的注脚。
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台

清康熙年间的赣州府志记载:谷雨前后,茶户聚于垄上,击鼓作歌以助勤。采茶调最初是茶农们解乏的劳作号子,在锄头与茶篓的碰撞中,渐渐演化出十二月采茶的叙事歌谣。嘉庆年间,安远县老艺人将茶山号子与灯彩舞蹈结合,用竹篾扎成茶篮形状的灯彩,边唱边舞,形成了茶篮灯的雏形。

这种发轫于田间的艺术,在道光年间迎来蜕变。来自湖南的祁剧艺人将板腔体唱法带入赣南,与本地茶歌的曲牌体融合,创造出九腔十八调的音乐体系。茶农们用竹笠、围裙作戏服,以锄头柄当马鞭,在晒谷场上就能搭起戏台。一出《姐妹采茶》,往往能让方圆十里的乡亲打着火把翻山来看。

二、茶篓里的百味人生

采茶调的戏箱里装着茶乡人的悲欢离合。《九龙山摘茶》用诙谐的矮子步演绎茶商斗智,演员屈膝半蹲,模仿采茶时在茶垄间穿行的姿态;《睄妹子》中旦角的扇子花绝活,能将二十四把折扇舞出采茶、扑蝶、遮阳等不同意境。老艺人口传心授的猴子洗脸狗牯摆尾等表演程式,活脱脱是茶山生灵的戏剧化呈现。

在音乐处理上,采茶调保留了一唱众和的原始形态。主唱者起调哎呀嘞——,众人接唱哟嗬嘿,简单的和声在山谷间产生奇妙共鸣。伴奏乐器也别具匠心,勾筒(二胡)用蛇皮蒙制,音色沙哑如风过茶林;咚咚鼓用茶树干掏空制成,敲击时带着木质清香。

三、茶香不散的传承路

2006年,赣南采茶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,这项认证背后是几代艺人的坚守。信丰县的老艺人张修文,八十高龄仍能表演单袖筒绝技,右手水袖长及地面,舞动时如茶树枝条随风舒展。在赣南师范大学,采茶调走进课堂,00后学生们用街舞元素改编传统剧目《茶童戏主》,让古老戏种焕发新趣。

更令人欣喜的是现代科技与传统的碰撞。全息投影技术将茶山云海搬上舞台,5G直播让采茶调走进都市剧场。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,那些从茶垄里生长出来的唱腔,始终带着泥土的温度。就像安远县非遗传承人魏晓梅说的:我们唱的每个音,都是祖辈用茶篓背出来的。

暮色中的茶山,晚风送来若有若无的戏韵。采茶调这株生长在茶林深处的艺术奇葩,经历过战乱年代的凋零,也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雨。当年轻演员画上彩妆登上舞台,他们演绎的不只是戏文故事,更是一个民族在劳作中创造美的永恒诗篇。这抹萦绕在青山翠谷间的戏韵,终将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清亮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