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园深处有戏音:采茶戏里的烟火人间

茶园深处有戏音:采茶戏里的烟火人间

江南三月,茶山叠翠,山间飘来阵阵清越的唱腔。采茶女腰间竹篓轻晃,指尖在茶尖跳跃,口中唱出的曲调却比新茶更醉人。这不是普通的山歌小调,而是流传三百余载的采茶戏,在赣南客家人聚居区,这种发轫于茶垄间的戏曲形式,早已成为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。
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曲

清乾隆年间的《安远县志》记载:采茶时,田夫野叟,击鼓踏歌。最初的采茶调不过是一人执茶篮,两人扮茶婆茶女,在正月走村串户唱吉祥小曲讨彩头。当这种即兴表演遇上赣南的客家山歌,奇迹悄然发生——采茶郎的竹板声与采茶女的银铃声交织,茶山劳作中的抛篮、摘茶动作演化成舞蹈程式,田间地头的打趣笑骂凝练成生动念白。

在赣县白鹭古村的祠堂里,至今保存着清道光年间的采茶戏手抄本。褪色的宣纸上,工整的蝇头小楷记录着《睄妹子》《补皮鞋》等传统剧目,字里行间还能嗅到当年茶油的清香。这些剧本多用当地方言写成,唱词中哎呀嘞哟嗬嗨的衬词,恰似山涧溪流激起的浪花。

二、茶香浸润的艺术密码

采茶戏的音乐从来不是阳春白雪。老艺人常说:一把勾筒(胡琴)走天下,九腔十八调任君挑。主奏乐器勾筒形制独特,琴筒用毛竹制成,马尾弓擦弦时发出清亮中略带沙哑的音色,恰似山风掠过竹林。这种乐器能模拟人声哭笑的特性,让《钓拐》中狡黠的周公子与《老少配》里憨厚的老汉形象跃然眼前。

在表演程式上,矮子步、扇子花、单袖筒堪称采茶戏三绝。矮子步要求演员屈膝蹲身,模拟茶农在陡坡采茶的姿态;扇子花有抛、转、抖等三十六式,一把油纸扇能化作采茶女的竹篮、遮阳伞;单袖筒舞动时如茶树枝条舒展,甩袖时又似新茶离枝。这些源自生活的艺术提炼,让采茶戏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。

三、市井百态的镜像

翻开传统采茶戏剧目,尽是家长里短的生活图景。《睄妹子》讲述青年男女茶园相会的羞涩,《挖笋》表现邻里之间的善意捉弄,《钓拐》揭露市井骗子的狡诈伎俩。这些剧目没有才子佳人的传奇,却用俚语俗话道尽人间烟火。戏中人物说着俚格隆冬的客家方言,拌嘴时像极了村口榕树下的张婶李伯。

在安远县镇岗乡,至今保留着戏灯同场的演出传统。正月里戏班巡演时,村民将自制的鲤鱼灯、茶篮灯摆满祠堂,灯影摇曳中,丑角鼻梁上的白粉格外醒目。这种全民参与的狂欢,让戏曲不再是高台教化的工具,而是真正属于劳动者的艺术。

当最后一缕茶香消散在暮色中,采茶戏的锣鼓声又在祠堂响起。这种生长在茶山之间的艺术,用最朴素的唱腔记录着客家人迁徙奋斗的历史,用最生动的表演诉说着市井百姓的悲欢。在非遗保护名录上,采茶戏不仅是需要抢救的文化遗产,更是活在当下的生命律动——只要茶园里还有采茶女的身影,这戏,就永远唱不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