赣南采茶戏:山水间流淌的茶香旋律

赣南采茶戏:山水间流淌的茶香旋律

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群山间,每当晨雾未散,便能听见山歌与铜锣声在山谷回响。采茶女的红头巾在茶垄间若隐若现,她们弯腰采撷嫩芽的动作,竟与田间地头的戏曲表演浑然一体。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,正是被称作茶篮灯的赣南采茶戏,它用三百年的时光,将茶事化作音符,让劳作变成诗行。

一、茶山孕育的戏魂

明末清初的赣南山区,客家人用竹篾编织的茶篮装满新采的茶叶,在圩市交易后总要唱几段山歌庆贺。这种即兴表演逐渐演变成有固定程式的茶篮灯,表演者左手托竹制茶篮,右手执折扇,篮中红烛映着茶女明媚的笑靥。清代《安远县志》记载:采茶时,茶女衣履鲜丽,戴金翠首饰,唱十二月采茶歌。

采茶戏的唱腔源自茶农劳作时的采茶调,高亢处如云雀穿云,婉转时似山泉潺潺。老艺人常说九腔十八调,实指其七十二种传统曲牌,《斑鸠调》《长歌》等曲目至今仍在乡间传唱。独特的矮子步源自茶农蹲身采茶的姿态,扇子花则模仿采茶时手指翻飞的动作,每个身段都是茶山生活的艺术提纯。

二、茶女绣裙上的千年文脉

采茶戏旦角的装扮堪称移动的民俗博物馆:大红绣花滚边衫配墨绿百褶裙,头戴缀满银饰的茶花灯,腰间系着客家妇女特有的围裙。这些服饰元素既保留了明代水田衣的遗韵,又融入了畲族刺绣技艺,裙摆转动时宛如绽放的茶花。

《茶童戏主》中二姐上路一折,旦角用二十四种扇花表现翻山越岭的艰辛;《妹子阿哥采茶忙》里男女对舞时,手中的茶篮忽而化作定情信物,忽而变成嬉戏道具。最绝的是单袖筒技法,旦角将五尺水袖舞得时而如茶树枝条轻摆,时而似山间云雾缭绕。

三、茶香浸润的现代传承

在安远县凤山乡,八十三岁的蓝世茂老人至今保留着光绪年间的茶戏剧本,泛黄的毛边纸上,工尺谱与客家方言唱词交织。他带的戏班仍用传统三角班形制演出,三个演员分饰多角,在晒谷场上用门板搭台就能开演。

年轻传承人陈丽在抖音开设采茶戏课堂,将矮子步改编成健身操,用嘻哈节奏重新演绎《十二月采茶歌》。赣南师范大学开设的采茶戏选修课上,留学生们跟着扇子花比划,戏称这是中国古典扇舞。非遗保护中心整理的《采茶戏传统曲牌集》,让散落民间的曲调有了数字化档案。

暮色中的茶山,新排的现代采茶戏《茶香万里》正在上演。LED屏幕映出层层茶田,但演员手中的茶篮依旧散发着竹篾清香。当古老的哎呀嘞唱腔响起时,观众席上的老人轻声应和,孩童学着比划扇花,茶山戏韵就这样在代际间流转。这抹茶香浸润的乡音,终究在时代变迁中找到了新的生长土壤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