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茶戏:在茶山云雾间绽放的民间艺术之花
采茶戏:在茶山云雾间绽放的民间艺术之花
赣南山区晨雾未散,采茶女的山歌已穿透云海。她们背着竹篓穿行在茶垄间,指尖翻飞采摘嫩芽,即兴编唱的茶歌在山谷回荡。这种回荡了三百年的劳动号子,最终孕育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采茶戏。当茶农把竹篓里的茶叶换成彩绸,把山野间的对唱搬上草台,一种源自土地的生命力开始在民间蓬勃生长。
一、茶山深处走来的草台戏班
清乾隆年间的《安远县志》记载,每逢谷雨茶事毕,乡民缚竹为台,搬演采茶。简陋的草台搭在村头晒谷场,四乡八邻的茶农卸下斗笠蓑衣,用竹片扎成简易髯口,披上染色的粗布长衫,踩着自制的矮子步登场。这种源自劳作的身段,将采茶时的屈膝弯腰化作独特的矮子步,把拣茶筛茶的指法发展成细腻的虚拟动作。
早期采茶戏班常由十二人组成,暗合一年十二月。丑角鼻梁画着白色豆腐块,手持折扇插科打诨;旦角头戴缀满绒球的茶花灯,腰系绣花围裙。他们在三脚班(生、旦、丑)的框架里,用当地方言演绎《姐妹摘茶》《送哥卖茶》等生活小戏。乐器仅需锣鼓、唢呐和二胡,却能模拟出山风过茶林的簌簌声。
这种土生土长的艺术在传播中不断裂变。传入广西变成桂南采茶戏,在湖南与花鼓戏交融,至湖北则衍生出黄梅采茶调。道光年间《赣州府志》记载,采茶戏班已能装扮古人,演唱故事,从简单的十二月采茶歌发展为有完整情节的《九龙山摘茶》。
二、泥土里长出的艺术基因
采茶戏的唱腔带着山野的清新。曲调多从茶山号子演变而来,如《牡丹调》源自拣茶时的计数小调,《长歌》脱胎于运茶下山的喘息声。老艺人说:唱采茶戏要像茶树吸水,声音从丹田往上顶。这种独特的真假声转换技巧,恰似采茶女在山这边唱,声音能翻过山梁传到那边。
表演程式处处可见劳动智慧。丑角的矮子步要走出茶农跋涉山路的稳健,旦角的扇子花要转出拣茶筛青的韵律。道具更是就地取材:板凳当作织布机,竹篮变成花轿,一方蓝布抖开便是滔滔江水。这种虚实相生的美学,与茶园里雾作轻纱云作帐的意境一脉相承。
戏文里浸透着茶乡人的生命哲学。《四姐反情》唱道:莫学园中浮萍草,要学岩上老茶蔸,用茶树经冬不凋的特性喻示忠贞。《卖杂货》里货郎与村姑的机智对答,藏着好茶不怕云雾罩,真心哪怕路途遥的生活智慧。这些源自田间地头的谚语,让戏文有了扎根土地的力量。
三、茶园新韵:古老剧种的当代传承
2006年,赣南采茶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在安远县凤山乡,年过七旬的陈宾茂仍在传授单袖筒绝技:旦角仅用右臂长袖,既能作采茶状,又可化云拟水。他总说:甩袖要像茶树枝迎风,柔中带韧。这种源自采茶动作的程式,如今成为专业院团的必修课。
现代创作者在传统中寻找新声。新编采茶戏《永远的歌谣》将苏区故事融入茶山背景,用传统曲牌演绎红色题材。青年演员尝试将街舞元素化入矮子步,让古老的程式焕发新姿。在赣州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露天戏台,每周末的惠民演出总能吸引游客驻足。
民间戏班的生命力依然旺盛。石城县龙岗乡的农民剧团,农忙时下田,农闲时排戏。他们用方言改编网络热梗,把直播带货写进新戏。在抖音平台,采茶戏挑战话题下,年轻人用茶篓当道具,创新演绎传统唱段。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承,恰似茶树在岩缝中生生不息。
暮色中的赣江畔,茶山戏班的锣鼓再次响起。从清代茶农的即兴吟唱,到今天非遗舞台的精彩演绎,采茶戏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。当新一代演员将茶篓换成麦克风,把草台搬上网络直播间,这份源自土地的艺术仍在续写新的传奇。正如老艺人的戏谚所说:茶树越老蔸越硬,采茶戏越唱越年轻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