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茶戏:一盏茶香里的百年悲欢

采茶戏:一盏茶香里的百年悲欢

在赣南连绵起伏的茶山间,当晨雾还未散尽,采茶女指尖翻飞摘取嫩芽时,山那头忽然飘来婉转的戏腔。这不是普通的山歌对唱,而是流传三百余年的采茶戏在茶园深处悄然绽放。这种从采茶篓里生长出来的民间艺术,用沾着露水的唱词,讲述着中国乡土社会最鲜活的生命故事。

一、茶山深处长出的戏文

清代嘉庆年间,赣南安远县的茶农在劳作间隙,将竹筛倒扣作鼓,以铜盆为锣,即兴编唱采茶山歌。这种被称为采茶灯的原始表演,常在正月里走村串户,人们发现竹篾扎成的茶篮不仅能装新茶,更能装载人间悲喜。当客家移民迁徙至赣南,带来的中原古乐与本地茶歌碰撞交融,采茶戏的雏形便在茶香中逐渐清晰。

每逢采茶时节,茶工们将晾晒茶叶的竹匾翻转,便成了天然舞台。老艺人回忆道:唱到动情处,连茶篾都在月光下打颤。早期的《姐妹摘茶》《茶童戏主》等剧目,直接脱胎于采茶劳作,演员们踩着采茶步,舞着扇花,把茶山里的家长里短唱成了戏。

二、泥土里开出的艺术之花

采茶戏的声腔带着山野的粗粝与柔韧,高腔如云雾穿山,平腔似溪水潺潺。老戏迷常说:听采茶戏要配着茶喝,那唱腔里的回甘才出得来。独特的矮子步源自茶农蹲身采茶的姿态,扇子功则演化自驱赶茶虫的动作,每个身段都浸透着茶山生活的肌理。

在《钓拐》一剧中,茶商周天宝的贪婪嘴脸通过夸张的矮子步显露无遗;《茶童娶亲》里新娘的羞怯,全在那一把团扇的欲遮还露中。这些源自生活的艺术提炼,让采茶戏像春茶般既有山野清气,又经得起岁月冲泡。

三、新火试新茶的传承之路

上世纪八十年代,采茶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。老艺人陈修荣带着戏班,打着火把翻山越岭演出,在破庙里给十几个观众唱全本《梁祝》。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坚守,让采茶戏等来了转机。如今在赣州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戏台上,年轻演员用吉他给传统唱腔伴奏,抖音直播让采茶戏飞入都市青年的手机。

安远县采茶戏保护中心首创茶园课堂,让孩子们在茶垄间学习扇子功;《永远的歌谣》等新编剧目走进国家大剧院,用茶山故事讲述脱贫攻坚的当代史诗。这种老茶新泡的智慧,让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
夜幕降临时分,茶山深处的戏台又亮起灯火。当熟悉的哎呀嘞响起,观众席上白发老者与染发青年同声喝彩。这盏从历史深处飘来的艺术茶汤,历经岁月沉淀,反而愈加醇厚。采茶戏的故事仍在继续,就像年年吐新的茶树,在时代的春风里,总能长出新的枝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