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歌起处茶香浓——漫话江南采茶戏中的舞与魂

山歌起处茶香浓——漫话江南采茶戏中的舞与魂

清晨的武夷山岚雾未散,十八岁的茶娘阿秀挎着竹篓踏着露水上山,指尖掠过油润的茶芽时,山涧忽然传来一阵清亮亮的唱腔:谷雨尖尖嫩又黄,指尖掐断九回肠......这婉转的曲调,正是流传了三百余年的采茶戏在山水间最鲜活的注脚。

一、茶山长出的戏文

清乾隆年间的赣南山区,每到采茶时节,茶农们便在山坳里用竹竿挑起红布作帷幕,以扁担击节、竹筛为锣,将采茶时的辛劳与欢愉编成小调传唱。老茶工黄阿发总爱在歇晌时教后生们打茶灯——左手提竹篮作采茶状,右手持油纸伞当锄头,踩着矮子步模仿茶芽萌发的姿态。这种源自田间地头的即兴表演,渐渐演变成三脚班的固定班底:一旦茶市兴旺,便有茶商请来戏班,在茶行门口连唱三天大戏。

二、舞步里的茶事春秋

采茶戏中的扇子花最是精妙。旦角手中彩扇忽而翻飞如蝶,忽而收拢似含苞茶花,扇面开合间暗合揉捻茶叶的九道工序。老艺人常说:看人会不会唱采茶,先看他的矮子步。这种屈膝半蹲的步法,正是模仿茶农在陡坡采茶时保持平衡的智慧。当丑角踩着猴子步跃上戏台,那夸张的踉跄步态里,分明藏着茶农挑担翻山时的艰辛与诙谐。

三、茶盏中的乾坤万象

赣南采茶戏《茶童戏主》里有个经典桥段:茶童借奉茶之机,将青花盖碗化作日月,茶盘为地,在方寸之间演绎人间百态。这种以茶喻世的巧思,在闽西采茶戏《擂茶仙子》中更显灵动:四位茶娘手持擂棒,边唱边舞间将芝麻、茶叶擂成香茗,舞姿刚柔并济,暗合天人合一的茶道精髓。最绝的是粤北采茶戏的杯花舞,十二只瓷杯在艺人指尖翻飞碰撞,清脆声响应和着采茶山歌,恍若听见漫山茶芽拔节的声响。

如今在武夷山下棠口村,九十岁的非遗传承人周春妹仍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。她总说:采茶戏不是演出来的,是从茶树枝头长出来的。当新一代茶戏演员在抖音上传改编的采茶舞片段时,那些跨越时空的矮子步与扇子花,正带着山野的晨露与茶香,悄然绽放在更多年轻人的心头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