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章平:用半世纪光阴酿一盏采茶香
陈章平:用半世纪光阴酿一盏采茶香
提起采茶戏,赣南的老戏迷们总要念叨起陈章平这个名字。这位七旬老艺人把人生过成了采茶戏的活字典:从12岁登台演茶童,到古稀之年仍坚持在乡间剧场传艺,六十年光阴尽数倾注在这方浸润着茶香与泥土气的舞台上。
1958年的春天,赣县黄埠村的露天戏台前挤满了看热闹的乡亲。十二岁的陈章平攥着竹篾编的采茶篮,手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。他没想到自己临时顶替生病的师兄,竟成就了与采茶戏的终身之约。当稚嫩的童声唱起三月采茶茶叶新,台下此起彼伏的应和声让他第一次触摸到了民间戏曲的生命力。
在采茶戏的黄金年代,陈章平独创的矮子步让同行啧啧称奇。他揣摩茶农弓腰采茶的动作,将戏曲程式化的步法揉进生活气息。每当他踩着碎步在台上游走,活脱脱就是茶山云雾中时隐时现的采茶郎。这看似简单的步法,实则讲究腰腿功夫与呼吸节奏的配合,青年演员们至今仍在揣摩他留下的四句口诀:脚跟先落地,膝盖似弹簧,身形随风摆,气息随韵长。
新世纪之初,传统戏曲遭遇寒流。某次下乡演出,陈章平发现台下观众不足二十人。那晚他在后台抽了整包烟,第二天却把多年积蓄拿出来置办流动戏箱。他带着剧团翻山越岭,在祠堂、晒谷场甚至老樟树下搭台。最难忘的是在崇义县聂都乡,暴雨突至,观众们撑着伞看到最后,戏终时掌声混着雨声,在群山间久久回荡。
如今陈章平的手写戏本成了非遗保护中心的珍藏,泛黄的纸页间还沾着当年的茶渍。但他更在意的是每周三雷打不动的传习课。在县文化馆二楼的排练厅,总能看到他手把手纠正年轻演员的动作:指尖要像茶芽般翘起来,眼神要追着虚拟的茶叶走。窗外的桂花开了又谢,老艺人用皱纹里沉淀的岁月,正在酿制下一季的茶香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