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韵茶香两相宜——中原大地的戏曲双璧

豫韵茶香两相宜——中原大地的戏曲双璧

豫东平原的晨雾里飘来三弦的颤音,赣南山间的茶园中响起采茶调的婉转,这是中国戏曲版图上两朵并蒂绽放的奇葩。当河南坠子的铿锵铜板与采茶戏的竹笛清音交织,中原大地的文化血脉便在这抑扬顿挫间汩汩流淌。

**一、铜板弦音里的中原往事**

在开封城的老茶馆里,九十岁的坠子艺人李凤山至今保留着师门传承的掏板绝技。三块紫檀板在他布满老茧的指间翻飞,时而如骤雨打芭蕉,时而似珠落玉盘。河南坠子的百年沧桑,都藏在这方寸之间的韵律里。从道情小调到曲艺瑰宝,坠子艺人们用大鼓书里的《杨家将》唱尽忠肝义胆,用《小黑驴》道出市井百态。郑州国棉厂退休工人王秀兰至今记得,六十年代工厂大院里,赵玉凤老师傅一段《王二姐思夫》,能让上千女工抹着眼泪齐声叫好。

**二、茶山飞出的黄梅新韵**

大别山南麓的茶垄间,采茶戏的雏形在明代就已萌发。茶农们摘下沾着露水的嫩芽,随口哼唱的十二月采茶调,经过代代艺人的打磨,竟化作了婉转九曲的戏曲唱腔。信阳老艺人周德贵回忆,早年戏班翻山越岭演出,幕天席地便是舞台,茶筐倒扣权作锣鼓。一出《茶山情》,道尽采茶女的悲欢离合;半折《双下山》,唱出修行人的红尘牵绊。最妙的是戏中扇子花矮子步的绝活,把采茶的辛劳化作了舞台上的诗行。

**三、古调新弹的世纪对话**

新世纪的文化大潮中,这两种古老艺术在郑州大学礼堂上演了惊人的邂逅。坠子名家陈胜利与采茶戏传人黄梅联袂演绎的《豫风楚韵》,让铜板的铿锵与采茶调的柔美水乳交融。年轻编导们更把直播镜头对准乡间戏台,让百万网友为老艺人的九腔十八调刷屏点赞。在信阳郝堂村,非遗工坊里年轻人正用动漫设计重塑传统戏服;在洛阳老城,智能曲谱系统让百年唱腔有了数字基因。

当暮色笼罩郑州德化街,茶楼里的坠子声与手机直播的采茶调此起彼伏。这新旧交织的声浪中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戏曲的传承,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望。正如八旬老艺人李凤山常说的:戏比人长寿,只要还有人记得调门,这老祖宗的东西就断不了根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