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茶戏曲:一方水土滋养的民间艺术
**采茶戏曲:一方水土滋养的民间艺术**
“采茶戏”三个字,总让人联想到江南的绵绵春雨、翠绿茶山。但若问起这戏究竟从哪片土地生根发芽,答案却藏在许多人的知识盲区里。今天,就让我们拨开历史云雾,探寻这带着茶香与山野气息的戏曲之源。
**赣南山歌里“长”出的戏**
若要追溯采茶戏的“根”,江西赣南的群山是绕不开的源头。明朝正德年间,赣南信丰县的县志里就记载着“采茶歌连舂响”的景象。那时的茶农们背着竹篓穿行于梯田,为解劳作的疲乏,随口哼唱起即兴编词的山歌。谁曾想,这些沾着露水与泥土气的调子,竟在数百年间演变成载歌载舞的地方戏。
当地老人至今还能说出几个采茶戏的“活化石”——《卖杂货》《上广东》等经典剧目,讲的都是赣南客家人外出谋生的故事。戏中丑角摇着蒲扇插科打诨,旦角甩起红绸模拟采茶动作,配上“哎呀嘞”的方言衬词,活脱脱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。
**一片茶叶飘过五岭**
就像茶树在不同水土中会孕育不同风味,采茶戏翻过南岭山脉后,也在各地开出了新枝。清乾隆年间,赣南移民将采茶调带入广西,与壮族的“打锣鼓”相融,诞生了桂南采茶戏。表演者手持钱尺、彩扇,将“开荒”“炒茶”等劳作场景化作“茶插”舞蹈,连唱三天三夜的《张三郎卖茶》至今仍是当地庙会的重头戏。
而在湖北黄梅,采茶戏遇上了长江边的渔歌,演变出“哦呵腔”这样高亢的唱法。传说黄梅戏宗师邢绣娘年轻时正是采茶戏名角,她将采茶调中的悲情唱段化入黄梅戏,成就了《天仙配》中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”的经典。
**非遗名录背后的守护者**
2006年,赣南采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在江西赣县白鹭村的百年古戏台前,七十岁的老艺人钟庆生仍带着徒弟们练习“矮子步”——这是模仿茶农蹲着采茶的特殊步法,要求演员全程屈膝小跑,手上还得做斟茶、端盘的动作。“现在年轻人觉得土,可没有这些,采茶戏就丢了魂。”钟师傅抚摸着被汗水浸得发亮的彩扇说道。
千里之外的广西博白县,非遗传承人刘雨一用当地方言改编传统剧目。他新编的《绿珠女》将采茶戏与当地传说中的美女故事结合,在抖音上竟收获百万点击。评论区里,00后观众留言:“原来爷爷奶奶爱听的采茶调,加个鼓点也能这么潮!”
从赣南深山到两广丘陵,采茶戏就像一株倔强的野茶树,在方言与山歌的土壤中生长,在代代艺人的守护下抽枝散叶。下次听到那带着茶香的曲调时,或许我们能品出的不仅是旋律,还有跨越时空的山河记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