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茶戏:山野茶园里长出的民间艺术

采茶戏:山野茶园里长出的民间艺术

赣南绵延起伏的茶山上,晨雾还未散尽,采茶女挎着竹篓穿行在茶树间。不知是谁起了个头,清亮的山歌突然划破晨雾,带着茶香的唱词在层叠的茶垄间流转。这就是采茶戏最原始的样貌——一种从劳动号子中生长出来的民间艺术。

一、武夷山下的戏曲萌芽

在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脉,漫山遍野的茶田像绿色的波浪铺向天际。明代《赣州府志》记载,当地茶农采茶时节,男女相唤,歌声相闻,这种集体劳作的场景,正是采茶戏的摇篮。茶农们为了驱赶劳作疲惫,将锄头把倒插土中作鼓,用竹筛蒙布当锣,即兴编唱茶山趣事。

清乾隆年间,来自安徽的茶商带来了凤阳花鼓戏班。当细腻婉转的徽调遇上粗犷质朴的采茶歌,在茶市集散地的戏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。茶工们将花鼓戏的三脚班形式与本地灯彩歌舞结合,逐渐形成了两旦一丑的表演模式。

二、九腔十八调的活态传承

在安远县凤山乡,81岁的非遗传承人李月荣仍能完整唱出《睄妹子》全本。他演示的矮子步模仿茶农弯腰采茶的身姿,扇子花耍出三十六种变化,恰似茶树枝叶在风中摇曳。这些程式化动作,都是历代艺人对采茶劳作的提炼。

采茶戏唱腔中保留着大量客家方言俚语,《卖杂货》里铜钱串打串,银子箩打箩的诙谐唱段,道出茶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独特的勾筒伴奏乐器,用竹筒蒙蛇皮制成,音色浑厚如茶山回响,与唢呐、锣鼓交织出浓郁的乡土韵味。

三、茶香浸润的现代舞台

2014年,赣南采茶戏《八子参军》登上国家大剧院,传统矮子步与现代舞美设计相映成趣。创作者在保留茶灯舞板凳龙等元素基础上,加入多媒体投影技术,让革命故事在茶山云雾中徐徐展开。

在龙南市实验小学,孩子们每周三下午跟着非遗老师学唱《采茶谣》。稚嫩的童声唱着正月采茶是新年,姐妹双双进茶园,手中纸折的茶灯随节奏摆动。这种活态传承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,正如春茶在杯中舒展,茶香历久弥新。

夜幕降临时分,赣州古城墙下的社区戏台又亮起灯光。台上艺人甩动水袖,演绎着茶山儿女的悲欢离合;台下观众端着茶碗,在熟悉的乡音唱腔中轻轻和拍。这盏从明清茶山亮起的艺术之灯,依然温暖着现代人的精神家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