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茶戏:山歌水韵里的江西味道

采茶戏:山歌水韵里的江西味道

赣江畔的清晨总裹着茶香,采茶女戴着碎花头巾穿行在云雾缭绕的茶垄间。当竹篾茶篓渐渐装满新芽,不知谁起了个调子:三月采茶茶发芽哎——婉转的山歌便像露珠滚落竹叶般清脆地漫开。这飘荡了四百年的采茶调,正是赣鄱大地上最生动的注脚。

一、茶山深处的文化密码

在江西南部的崇山峻岭间,客家人世代与茶为伴。明万历年间,赣县塘江边的茶农在劳作时,把锄头往地头一杵,用竹笠当锣、瓦片作鼓,随口编唱起采茶劳作的情景。这种三脚班的原始表演形式,把晒青、揉捻、烘焙的制茶工序都化成了载歌载舞的片段。

清乾隆年间,这种土戏开始走出茶山。安远县九龙山的茶商将采茶调带往赣中,在吉安府的茶市上,背着茶篓的艺人即兴表演《姐妹摘茶》。当十二月采茶的曲调与南昌道情相遇,采茶戏正式形成了九腔十八调的完整体系。

二、竹篱茅舍的艺术盛宴

在赣南客家人的宗祠里,总能看到褪了色的戏台楹联:采新茶演古事,唱俚曲道真情。采茶戏的经典剧目《睄妹子》《钓拐》里,那些机智的茶童、泼辣的茶嫂,活脱脱就是村里常见的人物。老艺人说戏时总爱比划:演茶郎要像春茶般鲜活,扮茶女要有云雾茶的灵气。

赣州城西的灶儿巷,至今保留着最地道的采茶戏班。旦角手上的彩扇能舞出三十六种扇花,丑角头顶的茶灯可耍出蜻蜓点水的绝活。当茶篮灯、手巾花这些道具在台上翻飞时,观众仿佛看见茶山上的晨雾在舞动。

三、山水之间的文化守望

2006年春天,赣南采茶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在兴国县的茶园里,老艺人们把《茶童戏主》的唱腔录成数字档案。高安市的采茶戏传承人,把《孙成打酒》的剧本改编成动画片,让孩子们在手机里也能看见祖辈的智慧。

每逢谷雨节气,修水县的茶山上总会响起采茶戏的锣鼓。年轻的茶农们用短视频记录着茶山新事,直播间里即兴编唱的网络采茶调,让百万网友见识了传统戏曲的鲜活生命力。这山野间的艺术,正像春雨后的茶树般萌发新芽。

当暮色染红赣江,老茶客们依旧会在榕树下摆开茶桌。铜壶里的云雾茶翻腾着,有人轻轻哼起《茶山情歌》的调子。四百年前的茶香戏韵,就这样融在一盏琥珀色的茶汤里,滋润着一代代江西人的心田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