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把扇子舞出采茶戏的千年风情

四把扇子舞出采茶戏的千年风情

在赣南的青山绿水间,每当春茶吐翠的时节,田间地头便会飘来悠扬的采茶调。采茶戏这座盛开在茶山上的艺术奇葩,历经三百余年岁月,仍以独特的魅力牵动着人们的心弦。其中《四把扇子》这出经典剧目,恰似采茶戏皇冠上的明珠,将民间智慧与艺术造诣完美交融,在方寸舞台上演绎着茶乡儿女的悲欢离合。

一、扇影摇香:四把扇子的前世今生

清乾隆年间的安远县,茶农们挑着茶担翻山越岭,为排解路途寂寞,他们以竹片击节,唱起即兴编创的山歌。这些沾着泥土芬芳的调子,逐渐演化成采茶戏的雏形。嘉庆年间,民间艺人将日常生活中的婚恋故事搬上草台,《四把扇子》便在此时初现端倪。

剧中四把扇子各具深意:油纸扇是山野少年的粗犷,檀香扇透出闺阁千金的婉约,芭蕉扇藏着媒婆的机巧,竹骨扇暗喻书生的风骨。老艺人常说扇子不转,戏味不浓,一把扇子开合之间,既能作扁担又能化锄头,将田间劳作化为曼妙舞姿。

在赣县白鹭村,八旬老艺人钟世焕至今保留着清末传下的檀木折扇,扇面斑驳的茶渍见证着百年传承。每逢正月开箱戏,他总要带着这把老伙计登台,让年轻后生见识何为扇底生风的真功夫。

二、戏中有茶:方寸舞台的百味人生

《四把扇子》讲述茶商之女与采茶郎冲破门第相恋的故事。当女主角抛却檀香扇拿起竹骨扇,象征着她挣脱礼教束缚;少年将油纸扇换成芭蕉扇,则暗喻身份转变。这些细腻的符号语言,让不识字的乡民也能心领神会。

剧中盘茶唱段堪称神来之笔:正月采茶是新年,姐妹双双进茶园;二月采茶茶发芽,妹绣香囊等郎拿...十二个月的茶事活动与情感变迁丝丝入扣。演员们手持茶篓且歌且舞,将采茶、揉青、焙火等工序化为曼妙身段。

在会昌县采茶剧团,演员们仍遵循唱不离茶,动不离扇的古训。旦角周美云为练就扇花绝活,曾在寒冬腊月对镜苦练,硬是将八斤重的铁扇舞得行云流水。她说:扇子转起来要像茶树枝头的新芽,既要有劲道又要透着鲜活。

三、茶韵流芳:非遗传承的时代新声

随着时代变迁,采茶戏面临传承困境。老戏迷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,瑞金沙洲坝万人空巷看《四把扇子》的盛况。如今虽不复当年光景,但新一代传承人正以创新手法让老戏焕发新生。

90后编导陈晓阳将街舞元素融入扇子功,在保留传统矮子步单袖筒的基础上,创作出旋风扇舞新程式。数字剧场里,全息投影让四把扇子幻化出茶山云海,年轻观众直呼原来采茶戏可以这么潮。

在赣州非遗博览城,游客不仅能欣赏《四把扇子》实景演出,还能体验制扇绘茶手工课程。来自深圳的白领李雯在油纸扇上描绘客家围屋,感叹道:一扇在手,仿佛触摸到了客家文化的温度。

幕起幕落间,四把扇子依旧在聚光灯下流转生辉。它们不仅是采茶戏的符号,更是客家人坚韧乐观的精神图腾。当年轻演员接过祖辈的扇子,古老的茶歌便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继续传唱。这出浸润着茶香的山野之戏,正如赣江之水,奔流不息,滋养着一方水土的魂魄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