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茶戏:赣南茶山里的千年回响

采茶戏:赣南茶山里的千年回响

赣南丘陵的晨雾里,一队客家茶农背着竹篓攀上茶山,清亮的山歌从茶树间飘出,惊醒了沾着露珠的茶芽。这不是普通的劳作场景,而是赣南采茶戏最初的胚胎。这片被武夷山脉与罗霄山脉环抱的红土地,用三百年的时光孕育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最具山野气息的奇葩。

一、茶山孕育的戏脉

清乾隆年间的赣县王母渡镇,茶农在谷雨时节的劳作中,把锄头当鼓槌、竹笠作铜锣,即兴编唱的山歌小调在山谷间回荡。这种被称为采茶灯的原始表演,将采茶、制茶的十二道工序编成十二个月的花灯歌舞,每逢正月便在村寨间游走,祈求风调雨顺。

道光年间,茶商周兆奎的戏班首次把板凳戏搬上草台。他们用八仙桌拼成戏台,以竹篾扎成戏棚,用茶篮装运行头。这种流动戏班在赣南十八县的茶马古道上穿梭,每到茶市开秤时节,总能引来十里八乡的茶农围观。

光绪年间的《南安府志》记载,仅南康县就有采茶戏班二十余个。艺人们将茶篓改造成可拆解的流动戏箱,把茶山常见的竹鸡、画眉的鸣叫融入唱腔,用茶树枝制成独特的三点头头饰,让戏曲与茶山浑然一体。

二、泥土里长出的艺术

采茶戏的音乐骨骼由茶腔灯腔路调三部分组成。茶腔高亢如云,是茶农对山歌的提炼;灯腔婉转似水,源自元宵灯彩的曲牌;路调明快如风,带着商旅小调的韵律。三种声腔在竹梆、勾筒的伴奏下,织就出赣南山水的音韵地图。

表演中的矮子步最具特色。演员屈膝蹲身,模仿茶农登山采茶的姿态,配合单袖筒扇子花的动作,将劳作的艰辛化作舞蹈的美感。老艺人常说:步子要像鸭子凫水,手臂要似风摆杨柳,正是这种源于生活的提炼,让程式化的戏曲有了泥土的温度。

传统剧目《茶童戏主》中,茶童用茶篓作盾、茶铲为剑,智斗贪婪的茶商。这类充满机趣的三小戏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,把茶农的智慧与幽默浓缩在方寸戏台,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出生活的况味。

三、茶香浸润的传承

在崇义县过埠镇,每年谷雨后的开山戏仍遵循古礼。戏班要先用茶树枝清扫戏台,用新茶祭祀戏神田公元帅。演出时,观众会把刚摘的茶芽抛向舞台,戏毕后这些茶叶会被制成戏茶,成为驱邪纳福的灵物。

当代传承人徐荣秀创新性地将采茶戏与VR技术结合,观众戴上头显就能走进三百年前的茶山戏台。但她坚持要求弟子们每年春茶季必须下茶田:采不够十斤鲜叶,演不出茶戏的真味。这种对根源的坚守,让数字化传承不失本色。

上犹县梅水乡的茶园里,00后演员蓝雨婷正在排演新编戏《茶娘》。她改良传统水袖为茶巾,把炒茶手法融入身段设计。月光下的排练场,古老的唱腔与青春的创意碰撞,如同新茶与老枞的对话。

夜幕降临时分,赣江边的古戏台又响起勾筒的颤音。采茶戏像一株倔强的老茶树,把根深深扎进红土地的肌理。当年轻演员的水袖掠过星空,三百年前茶山上的笑声穿越时空,在数字时代的夜空下,绽放出新的茶香。这或许就是民间艺术最本真的模样——永远带着泥土的温度,永远向着生活生长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