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山飞出金凤凰:采茶戏里的烟火人间

茶山飞出金凤凰:采茶戏里的烟火人间

清晨的茶山笼着薄雾,采茶女指尖翻飞间,清亮的山歌穿透晨雾:三月采茶茶发芽,姐妹上山摘细茶...这流淌在茶垄间的歌声,正是采茶戏最初的胚胎。在赣南山区的青石台阶上,在桂北村寨的吊脚楼前,这种从茶农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戏曲,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中国茶乡的喜怒哀乐。

一、茶垄里长出的戏文

清朝道光年间,赣南茶农在清明祭茶神时,用竹篾扎成茶篮,系上红绸载歌载舞。这种被称为茶篮灯的原始表演,逐渐融入茶农劳作时的对歌、挑担时的号子。当江西移民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到鄂皖桂交界地带,各地又掺入本地方言与民间小调,最终形成了三脚成班,两盏为台的独特戏曲形式。

采茶戏艺人常自嘲半碗灯油唱大戏,早年戏班确实寒酸得令人心酸:几根竹竿撑起油布就是戏台,旧门板铺上稻草就是后台。但正是这种草根性,让采茶戏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武宁采茶戏老艺人李三妹回忆,她学艺时师傅教的第一课就是要像茶树一样,再贫瘠的土地都能扎根。

二、泥土里开出的芬芳

一把油纸伞,两盏马灯,三个演员就能撑起一台戏。采茶戏的三脚班配置看似简陋,实则暗藏玄机:丑角摇着蒲扇插科打诨,旦角甩着水袖顾盼生辉,生角挥着折扇指点江山,三人转场间竟能演绎千军万马。《睄妹子》中男女主角借采茶传情,一方手帕在两人手中流转三十六次,把农家儿女的羞涩情愫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桂南采茶戏的彩扇功堪称绝技,演员手持二十四骨油纸伞,伞面翻转间能模拟采茶、制茶全过程。赣南老艺人张福生独创的矮子步,膝盖微曲如茶芽萌发,配合手腕的采撷动作,将采茶劳动升华为舞蹈艺术。这些源自生活的艺术创造,让采茶戏始终带着泥土的清香。

三、新枝上绽放的春芽

在修水县黄港镇,百年老戏台每月仍有采茶戏演出。台下白发观众打着拍子,孩童举着手机录像,台上演员的水袖与LED背景墙上的茶园光影交织。当地剧团新编的《茶香里的中国》,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古代茶马古道,老戏迷初看皱眉,听到熟悉的茶山调子又不禁跟着哼唱。

湖北阳新县将采茶戏课间操引入中小学,孩子们边跳采茶舞边唱:左手采茶茶满筐,右手采茶茶满箩。在抖音平台上,采茶戏挑战赛吸引年轻人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,古老的茶歌与电子音乐碰撞出奇妙火花。这些创新或许不够纯粹,却让采茶戏这棵老茶树长出了新枝。

暮色中的茶山,采茶戏的锣鼓声渐歇。老艺人在后台卸妆时,总爱念叨:戏要有人看,茶要有人采。从茶篮灯到数字剧场,采茶戏始终在寻找与时代的共鸣。当新一代观众在茶馆里听着改编的采茶戏,配着冷萃茶刷手机时,这门艺术早已超越了戏曲本身,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