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采红菱》:从水乡船歌到戏曲舞台的百年蜕变
《采红菱》:从水乡船歌到戏曲舞台的百年蜕变
夏末秋初的江南水乡,菱角成熟的季节里,总能看到采菱船在荷塘中穿行。船娘们戴着蓝印花布头巾,随手摘下一片荷叶顶在头上,吴侬软语的船歌在粼粼波光间荡漾开来。其中传唱最广的《采红菱》,早已从田间地头的劳动号子,蜕变为戏曲舞台上的经典曲牌,在婉转的水磨腔里延续着江南的灵秀之气。
一、菱歌起处有清音
在无锡荡口古镇的老茶馆里,至今还能听到耄耋艺人用原生态的采菱调吟唱: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,采红菱呀采红菱...。这种源自明代嘉靖年间的田山歌,最初只是采菱人消解疲惫的即兴哼唱。清亮的嗓音穿透薄雾,惊起荷塘里的白鹭,词句里满是对丰收的期盼和劳作的欢欣。
江南特有的水网地貌孕育了独特的艺术基因。船橹摇动的节奏天然契合戏曲板眼,采菱时俯仰的身姿暗合舞台身段,就连菱角出水时哗啦的水声,都成为戏曲打击乐模仿的对象。光绪年间,无锡滩簧艺人首次将《采红菱》改编成对子戏,男女对唱的形制保留了民歌的对话特色。
二、红菱曲牌入戏来
1920年代的上海大世界剧场,身穿竹布衫的锡剧名角王彬彬将《采红菱》搬上舞台。他别出心裁地在水缸中放置真荷叶,演员手持木桨虚拟划船动作,开创了锡剧无水行舟的程式表演。这种虚实相生的美学,让观众仿佛看见采菱船在荷塘中逶迤而行。
在扬剧大师金运贵的演绎中,《采红菱》化身为轻快俏皮的[梳妆台]曲牌。她改良传统唱腔,在得儿呀得儿呦的衬词里加入俏皮的花腔,犹如红菱尖角刺破水面般的灵动。苏州评弹名家蒋月泉则将其改编为开篇,三弦叮咚间流淌着菱角尖尖荷叶圆的意境。
三、百年菱歌焕新声
2019年乌镇戏剧节上,新编锡剧《采红菱》采用全息投影技术,在舞台上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江南盛景。年轻演员在虚实交织的荷塘中载歌载舞,传统十八相送的走场被解构成现代舞的环形调度,古老曲牌与电子音乐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在苏州昆曲传习所的练功房,00后学员正在跟非遗传承人学习《采红菱》的身段要领。摘菱的兰花指要像蜻蜓点水,划船的云步需似春蚕吐丝。这些源自劳动场景的程式动作,经过百年打磨已成为戏曲美学的精粹。当年轻人将采菱舞拍成短视频上传网络,古老艺术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获得新生。
从田埂到勾栏,从船歌到曲牌,《采红菱》的百年蜕变恰似一面菱花镜,映照出中国传统艺术强大的生命力。那些采菱人弯腰时衣襟掠过的涟漪,船桨激起的晶莹水花,还有荷叶间流转的晨光,都在戏曲的水袖翻飞中获得了永恒。当新世纪的红菱再度成熟,我们依然能在丝竹声里听见江南最初的心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