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采红菱》:一曲江南水乡的戏韵密码

《采红菱》:一曲江南水乡的戏韵密码

江南水乡的清晨,薄雾笼罩着菱塘,木桨划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。身着蓝印花布衫的采菱女划着木盆穿行在菱叶间,婉转的曲调随着水波飘向远方: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……这首脍炙人口的《采红菱》,不仅是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民歌,更是一把打开地方戏曲艺术宝库的钥匙。

在皖南青石板铺就的巷弄里,黄梅戏的锣鼓点与丝竹声早已融入了市井生活。《采红菱》正是黄梅戏传统小戏中的一颗明珠,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民间采茶调。清末民初,怀宁县的田间地头,农人们劳作时即兴哼唱的十二月采菱调,经过几代艺人的打磨,逐渐形成了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戏曲片段。戏中男女主角划船采菱时的对唱,既保留了农耕文化的质朴,又展现出水乡特有的灵动韵味。

这出小戏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歌带戏的表现形式。演员手持木桨虚拟划船动作,脚下踩着云步模拟水面波动,仅凭身段与唱腔就能让观众仿佛置身菱塘。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在1950年代对《采红菱》进行创新时,特意向当地渔民学习撑船技巧,将真实的劳动姿态升华为戏曲程式动作。她改良的采菱舞手部动作细腻如抚水波,转身时裙裾翻飞似菱叶舒展,至今仍是戏曲院校的教学范本。

在声腔艺术上,《采红菱》集中体现了黄梅戏三打七唱的特点。主胡与锣鼓的伴奏简约却不单调,演员的唱腔在【平词】【花腔】间自如转换。当唱到妹采红菱哥采藕时,女声的清亮与男声的醇厚形成奇妙的和声,这种被称为鸳鸯调的唱法,恰似水中交颈的鸳鸯,将江南儿女的含蓄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
作为黄梅戏七十二小戏代表作之一,《采红菱》的传承轨迹折射着剧种发展的缩影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这出原本在草台班社演出的生活小戏,经专业院团整理后登上城市舞台,其明快的节奏、活泼的表演恰好契合新时代审美需求。2010年安庆黄梅戏剧院复排该剧时,在传统程式基础上加入现代舞蹈元素,让年轻观众也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。

如今在长江沿岸的戏台上,《采红菱》的旋律依然年年响起。这出承载着水乡记忆的小戏,就像菱角深埋淤泥却结出雪白果实,见证着传统戏曲在当代的生机勃发。当幕布拉开,那熟悉的船歌再度飘荡时,我们不仅能听见江南的温婉,更能触摸到中国戏曲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