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水间起舞的戏魂:寻访彩调的前世今生
在山水间起舞的戏魂:寻访彩调的前世今生
在广西柳江畔的古镇里,曾有个戏班子常年在青石板路上唱戏。老班主总说:我们唱的不是戏,是山水。他们用竹篾编的彩扇翻飞,将桂北的晨雾与晚霞都揉进了唱腔里。这种在田间地头生长的戏曲,就是彩调。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曲
清光绪年间的桂北山区,赶圩的乡民常在歇脚时哼起俚曲。农闲时节,几户人家凑钱买来彩纸扎灯笼,用锅灰画眉,把竹篾削成彩扇。最初的彩调艺人白天种地,夜里就在祠堂前的晒谷场开锣。他们把牛栏里发生的趣事编成《王三打鸟》,把隔壁村姑娘逃婚的故事唱成《刘三姐》,连屋檐下的麻雀吵架都能化作《双打店》里的对唱。
老艺人韦大壮回忆,1950年代他们下乡演出,常遇暴雨冲毁山路。戏班子就卸下木箱当筏子,载着行头顺流而下。到了村寨,湿透的戏服在火塘边烤着,艺人们赤着脚就开始唱《阿三戏公爷》。台下观众递来的姜汤,比任何喝彩都暖心。
二、会说话的彩扇
彩调的扇子功堪称一绝。旦角捏着彩扇半遮面,是少女的娇羞;丑角将扇子倒提当酒壶,转眼又变成赶牛的鞭子。在《王二报喜》里,一把彩扇能化作书信、银元甚至利剑。老艺人说:彩扇要像山涧流水,转腕时带起风,定睛时留住云。
唱腔里藏着桂北的山歌调。《十月花》的旋律像梯田般层层叠叠,《莲花落》的拖腔总让人想起江面的渔歌。旦角的哎哟哟尾音要拐三个弯,恰似山道十八拐。丑角的数板快如急雨,却要在咿呀处突然刹住,逗得满场哄笑。
三、戏台上的新枝
2006年,当彩调入选国家级非遗时,桂林戏校的老校长哭了。当年他带着学生翻山越岭收集老唱本,发现许多老艺人把剧本记在烟盒上,藏在米缸底。如今这些泛黄的纸片,都成了传习所的教材。
90后演员黄晓梅在抖音直播彩调教学,让年轻观众惊叹:原来扇子还能这样玩!在阳朔西街,游客常能遇见即兴演出的彩调快闪。当《刘三姐》的调子混着吉他声响起时,古老的戏曲正长出新的年轮。
暮色中的柳江边,戏班后人仍在教孩童甩水袖。他们说:彩调就像漓江的水,看着清浅,底下沉着千年的故事。当彩扇再次翻飞时,那些藏在田埂间、竹楼里的笑声与眼泪,又随着桂北的山风活了过来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