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云之南,听戏里戏外的创业故事

彩云之南,听戏里戏外的创业故事

彩云之南的晨雾还未散尽,昆明剧院的后台已传来咿呀的吊嗓声。一位身着戏服的青年演员捧着手机,正与团队核对今晚直播带货的流程。传统戏曲与当代创业的碰撞,在这片红土地上悄然生长。当千年戏韵遇见新时代的创业浪潮,会迸发出怎样的艺术火花?

一、古戏台唱出新传奇

滇剧《云绣霓裳》的幕布拉开,舞台上彝族绣娘阿诗玛手持绣绷,指尖翻飞间,传统纹样与现代时装巧妙融合。这部取材于楚雄绣娘创业故事的新编戏,让观众在悠扬的丝弦声中,看见非遗技艺如何走出大山。剧中绣花针挑起致富梦的唱段,已成为当地创业培训班的晨课铃声。

在大理喜洲,白族大本曲非遗传承人赵丕鼎带着徒弟们创立了本主剧团。他们将白族民居改造成沉浸式剧场,游客跟着剧中人穿过稻田、踏过溪流,在《蝴蝶泉边》的唱词里体验白族扎染技艺。这种戏剧+文旅的模式,让剧团年收入突破百万,更让12位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实现就业。

二、创业者的梨园人生

90后创业者李晓阳的办公室挂着两套行头:一套是电商公司的西装,一套是花灯戏的戏装。这位曾经的省级花灯剧团演员,如今带领团队打造云戏APP,用直播打赏反哺传统戏曲传承。每场直播观众打赏的玫瑰,都能折算成山区小剧场的灯光设备。说着,他随手摆了个花灯戏的亮相动作。

在红河哈尼梯田旁,哈尼族姑娘马薇的创业故事被改编成山歌剧《梯田上的银铃》。剧中人背着背篓爬坡过坎的场景,正是她当年带着火腿、菌子闯市场的真实写照。如今她的电商公司年销千万,但每周仍要去县剧团指导年轻演员:演创业戏,手上得有老茧,眼里要有光。

三、戏韵滋养创业热土

云南省戏曲进校园工程培育出独特的创业文化。在云南艺术学院,戏曲身段训练成了创业培训的必修课。兰花指要柔中带刚,就像处理商业谈判。创业导师杨老师边说边示范,台步讲究稳扎稳打,这不正是企业发展的要义?学生们在唱念做打间,悟出了另类的商业哲学。

丽江古城的夜晚,东巴宫剧场灯火通明。改编自纳西族马帮传奇的《茶马古道》,将商路故事唱得荡气回肠。台下的游客不知道,剧场二楼正在举行创业沙龙,几位文旅创客听着楼下的鼓点声,讨论着如何把马帮精神注入现代物流企业。古老的铜锣声,就这样敲击着新时代的创业节拍。

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滇池,昆明老街的戏台又亮起灯笼。台上唱着花灯调《小河淌水》,台下摆着直播补光灯。在这片被戏文浸润的土地上,每个创业故事都带着独特的韵律。或许某天,你会在某个白族小院的月夜下,听见创业者用滇剧腔调接听投资人的电话——这才是彩云之南最动人的创业协奏曲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