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彩云戏曲店那些精美头饰,究竟藏着怎样的传承密码?
【探秘】彩云戏曲店那些精美头饰,究竟藏着怎样的传承密码?
在苏州平江路青石板巷深处,彩云戏曲店的朱漆木门总半掩着,门楣上褪色的戏服刺绣在晨光里泛着珍珠白。推门而入的瞬间,檀木香裹挟着丝线特有的金属气息扑面而来,玻璃展柜里层层叠叠的凤冠霞帔在暗处流转着幽光,仿佛随时会飞出几只金丝点翠的蝴蝶。
店主周师傅戴着老花镜伏在红木案前,手中的掐丝镊子正将0.3毫米的银丝盘成牡丹纹样。我们这行当哪有什么牌子?听到询问,他笑着从工作台抽屉里捧出本泛黄的线装簿子,封面周氏冠戴谱五个篆字已晕染成茶色,真要论牌子,这就是我们四代人的活招牌。
翻开册页,民国三十七年的进货单上赫然列着老永昌银丝二十丈、庆余堂烧蓝料三十色。周师傅的指尖抚过那些湮灭在时光里的老字号:永昌银楼的丝比头发还细三成,现在再寻不到这样的手艺了。说话间,他掀开墙角樟木箱,上百个青花瓷料罐里,孔雀羽、点翠片与米珠在积年尘土下依然流光溢彩。
在非遗传承基地的档案室,我们找到了1956年的《苏州剧装同业公会名册》,周福记冠戴条目下注着专供梅兰芳剧团。玻璃展柜里陈列的梅派点翠头面,与现今彩云戏曲店里的藏品如出一辙。非遗专家指着头面背后的暗记:这'周'字款从光绪年间就没变过形制,比什么防伪标识都管用。
如今定制戏曲头饰的订单已排到三年后,但周师傅仍守着祖传规矩:每顶凤冠必留三处活眼,就像老祖宗说的,要给灵气留个进出的大门。窗外的玉兰树影斜斜映在工作台上,老匠人将新掐的银丝牡丹浸入秘制蓝料,恍惚间似见百年前的光影在釉色中流转重生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