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秘技:探秘蹬跷换形背后的绝技江湖
【梨园秘技:探秘蹬跷换形背后的绝技江湖】
三尺台板藏乾坤,一袭水袖掩春秋。在晋南乡间的古戏台上,有位须发皆白的老艺人正踩着二尺高的木跷,忽而旋身抖袖,眨眼间红脸关公竟化作白面貂蝉。台下爆发的喝彩声中,有人惊呼:这就是传说中的蹬跷换形啊!
这种令观者拍案叫绝的绝活,在梨园行当里被称作蹬跷换形术,是蒲剧独有的看家本领。不同于川剧变脸的瞬间易容,这门技艺将跷功与变装完美融合,艺人在三尺木跷上既要保持平衡,又要完成整套行头变换,堪称戏曲界的高空走钢丝。
据《蒲州梆子志》记载,清道光年间,名角云中鹤侯玉山首创此技。某次庙会突降暴雨,侯师傅踩着高跷躲避积水,情急之下竟踩着木跷完成换装。这误打误撞的即兴表演,经百年锤炼终成独门绝技。老辈艺人回忆,当年学艺需在八仙桌上置条凳,学徒踩着跷在凳腿间穿梭换装,稍有不慎就会摔得鼻青脸肿。
蹬跷换形的精髓在于三快:眼快、手快、身快。艺人需在转身的刹那,借宽大戏服遮掩,单手解系十余处盘扣。后台师傅说,当家花旦李玉珍换装时,能把四层戏服穿成活页书,甩袖时顺势扯脱外层,露出内里完全不同的服饰。更绝的是发饰变换,簪环珠翠全用特制磁扣,转颈摇头间便换了整套头面。
临汾戏校的练功房里,十几名少年正踩着跷练习蹬云步。指导老师张振海手持竹鞭,不时敲打学生摇晃的膝盖:腰要像青松,腿要似生根!这些学员每天要在跷上站足六个时辰,单是保持平衡就要练三年。张老师透露,真正的换形术传人必须掌握盲换——蒙着眼在跷上完成全套变装。
随着时代变迁,这门绝技几近失传。幸得省级非遗传承人卫长乐改良创新,将传统木跷改为可伸缩的合金跷,戏服暗扣换成魔术贴。去年元宵节,卫师傅带着徒弟在鹳雀楼前表演《七十二变》,踩着现代机械跷连变七套装束,让千年古技焕发新生。
当戏台锣鼓再起,木跷踏着梆子声的节奏,在青砖地面敲出笃笃清响。那些藏在宽袍大袖里的乾坤变幻,正等待着新一代观众发现其中的玄机与妙趣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