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间瓦上踏古韵——探秘鲜为人知的踩瓦戏
乡间瓦上踏古韵——探秘鲜为人知的踩瓦戏
在赣北丘陵起伏的村落间,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。每当农闲时节,老祠堂的瓦顶上便会传出清亮的梆子声,身着彩衣的艺人足蹬特制布鞋,在层叠青瓦间腾挪起舞,这便是传承了二百余年的踩瓦戏。
**一、瓦顶上的戏曲密码**
踩瓦戏的起源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。据《浮梁县志》记载,当地陶工为庆祝龙窑开窑,常在晾坯瓦顶上即兴唱和。瓦片排列形成的天然阶梯,催生出独特的九宫步法——艺人需精准控制步幅,既不能踩碎薄瓦,又要走出行云流水的台步。这种在0.5厘米厚的瓦片上行走的绝技,至今仍是学徒必修的基本功。
**二、声腔里的烟火气**
不同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唱腔,踩瓦戏吸收了赣东北采茶调与徽州傩戏的精髓。老艺人周炳炎回忆:我们唱《瓦窑记》时,高腔要像拉坯般悠长,念白要带着窑火的噼啪声。更特别的是,演员需根据瓦片震动的回响调整发声,使唱腔与脚下瓦片的共鸣形成独特的立体声效。这种以瓦为器的演唱方式,让《十八里瓦窑》《火神祭》等剧目充满了粗粝的生命力。
**三、即将消失的瓦上绝唱**
随着现代建筑兴起,传统瓦顶日渐稀少。景德镇非遗保护中心的数据显示,能完整演绎踩瓦戏的艺人仅存7位,最年轻的已58岁。第三代传承人吴美凤尝试改良,在钢架结构上铺设特制陶瓦,却总觉少了地气。今年清明,吴家班在百年老宅的演出吸引了近百村民,78岁的陈老汉抹着眼泪:听着瓦片响,就像见我爷当年在窑上唱戏。
这种在瓦片间生长出的艺术,承载着陶瓷之乡的集体记忆。当最后一曲《踏瓦谣》在暮色中消散,那些留在青瓦上的足印,或许将成为见证这门独特技艺的最终印记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