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一绝:椅子上的功夫戏

梨园一绝:椅子上的功夫戏

北方某个乡村戏台上,武丑演员单脚立在条凳一头,另一条腿悬空劈叉,手中钢刀翻转如飞。观众屏息凝神间,但见他忽然跃起,在三条叠摞的条凳间连环翻腾,惊得台下爆出满堂彩。这种将寻常条凳化为神奇道具的表演,正是北方梆子戏中独树一帜的踩椅子绝活。

**一、长凳上的江湖**

清代中叶,直隶地区的江湖艺人为了在露天演出中吸引观众,将日常生活中的条凳搬上戏台。三寸宽的凳面成了考验真功夫的试金石,艺人们需在晃动的条凳上完成金鸡独立倒挂金钩等高难动作。光绪年间,河北梆子名角铁腿张在保定府演出《三盗九龙杯》,独创的九连环凳上翻令观众叹为观止,自此这项技艺正式成为梆子戏的保留绝技。

**二、功夫里的门道**

看似简单的条凳暗藏玄机。老戏班里的条凳要选槐木打造,凳面微呈弧形,长度必须与演员臂展相当。踩凳基本功凳上桩要求演员单腿站立一炷香时间,冬练三九时要在凳面泼水成冰练习。武丑行当的蹬云步需在三条叠凳上完成鹞子翻身,讲究起如云升,落似雪坠。某次京城堂会,梆子名丑王金锁表演《时迁盗甲》时,八条长凳叠成宝塔状,他在凳间穿梭竟未发出半点声响。

**三、幕后的匠心**

当代戏曲舞台上,这项技艺在保定老调中保存最为完整。72岁的非遗传承人李保田仍坚持手工制作戏凳,他说:现在年轻人用的合金钢凳太轻飘,练不出那股子沉劲儿。在排演新编武戏《燕赵风骨》时,导演特意设计了一段梯云纵:十二张条凳螺旋叠至三米高,武生需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完成空翻落凳。首演时,当演员稳稳落在最高处那张颤巍巍的条凳上时,剧场里炸雷般的喝彩声震得梁柱都在颤动。

从田间地头的杂耍到登堂入室的绝技,踩椅子功夫承载着北方戏曲的草根智慧。当现代剧场追光打在那张质朴的条凳上,照见的是中国戏曲人骨子里那份敢在方寸之间舞乾坤的胆魄与匠心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