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地里的戏曲:泥土里长出的乡野大戏
菜地里的戏曲:泥土里长出的乡野大戏
在鲁西南的玉米地旁,一顶褪色的蓝布棚子支在田埂上。梆子声穿透金黄的麦浪,戏台上穿着蟒袍的老生踩着棉花田的垄沟开嗓,台下戴着草帽的庄稼汉们盘腿坐在田埂上,膝盖上还沾着新翻的泥土。这并非某部文艺电影的镜头,而是延续三百年的乡野奇观——菜地里的戏曲。
一、犁沟里的戏台
豫东平原的庄稼把式们至今保持着种戏的传统。春分前后,老农们把珍藏的戏本和谷种一起摊在竹匾里晾晒,说是要让戏文沾足日头精气。谷雨时节,他们在播种间隙用锄头柄丈量地块,为即将搭起的戏台留出方寸之地——这方寸戏台往往就设在两垄菜畦之间。
去年清明,笔者在菏泽李庄亲见七旬菜农李大爷的绝活。他给茄子苗培土的间隙,随手抄起两根竹竿往垄沟里一插,褪下沾泥的外褂往竿上一搭,转眼就搭出个简易戏台。四邻八舍的菜农们放下锄头围拢过来,生旦净末丑竟全由种地人串演,唱到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时,几个摘辣椒的大娘直接甩开围裙加入武打场面。
二、泥土捏成的戏文
这些生长在菜畦间的戏本藏着独特的农耕密码。豫剧《老包锄地》里,包拯审案间隙挥锄松土的细节绝非杜撰——明代杞县县志记载,当地知县确曾戴乌纱扶犁劝农。更令人称奇的是梆子戏《菜园会》,全剧十二折竟有八折在白菜地里展开,剧中人用锄头比划出的武打招式,暗合二十四节气农事要领。
在曹县孙老家镇,笔者见到保存完会的菜园戏谱。泛黄的麻纸上,工尺谱与农谚交错排列,《六月雪》的悲腔对应着抗旱要领,《打金枝》的板眼暗藏间苗诀窍。戏班老艺人孙传礼说:过去教徒弟,先得下地干半年农活,不会看墒情辨苗情,就唱不出戏里的真味道。
三、嫁接新枝的老戏蔸
现代科技正在重塑这片乡土戏台。在寿光蔬菜大棚里,菜农们用手机APP调控温湿度的同时,也在抖音直播自编的反季蔬菜戏。去年冬天,一段《温室西游》的短视频意外走红——头戴LED补光灯的孙悟空在大棚里腾挪翻转,金箍棒挑开保温帘的瞬间,百万网友见证了北纬36度线上的冬日春色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年轻血液的注入。95后农大毕业生王思源组建的新农人剧社,将物联网数据编入戏曲唱词。他们改编的《智慧田园赋》,用豫剧流水板唱出土壤EC值变化,用武安平调演绎无人机巡田轨迹。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创新,让百年老戏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。
暮色中的菜地戏台渐渐暗去,戏班收拾行头的窸窣声与蟋蟀鸣叫融成一片。某个瞬间忽然明白,这些从犁铧尖上生长出来的戏曲,本就是大地的心跳。当都市剧场里的追光灯熄灭时,田垄间的草台班子依然在星光下开嗓,用最质朴的腔调讲述着生生不息的农耕史诗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