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腔一声吼蔡家坡的戏魂永不散

秦腔一声吼蔡家坡的戏魂永不散

渭北高原的晨雾还未散尽,蔡家坡的土台子上早已响起铿锵的梆子声。老艺人张德福正领着戏班排练《周仁回府》,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捏着铜烟锅,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节奏。这个距西安城百里的古镇,家家户户的院墙内都藏着几代人的戏本,连田间耕作的农人随口都能哼上几段《三滴血》。

光绪年间的牛皮戏箱至今仍存放在镇西头的老戏楼里,泛黄的戏单上还能辨认出王宝钏的工尺谱。1958年修建西宝铁路时,工人们在戏台地基下挖出三尊唐代戏俑,彩绘的戏服纹样与今日秦腔行头如出一辙。每逢庙会,方圆百里的戏迷必来蔡家坡斗戏,各村戏班在青石巷中摆开阵势,高亢的拖腔惊起檐角栖鸽。

镇上的老裁缝李桂兰是远近闻名的戏服传人。她绣制的蟒袍要用七种金线,光是一件旦角的水袖就要缝制三百六十针。去年县剧团排新戏《渭水谣》,七旬高龄的她硬是戴着老花镜赶制出整套行头,手指被银针刺出血珠也浑然不觉。她说:戏服上的每道褶子都要顺着秦腔的气韵走。

夜幕降临时,镇中心的百年戏楼总会亮起灯笼。年轻演员王建军正在排练新编现代戏《麦浪》,传统板胡与电子琴的碰撞让台下老戏迷直呼新鲜。镇政府去年修缮了七处明清戏台,还开通了秦腔直播间,让远在广东打工的蔡家坡人也能听到乡音。戏楼旁的茶摊上,老人们常说:咱蔡家坡的黄土里都埋着戏文,风一吹就能长出秦腔来。

这个渭北小镇的戏魂,在千年时光中愈酿愈醇。当晨曦再次染红戏楼的飞檐,张德福的梆子声准时响起,混着油泼辣子的香气,在纵横的街巷间流淌成永不落幕的秦韵长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