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家坡戏台新韵:三台大戏唱响时代腔调

蔡家坡戏台新韵:三台大戏唱响时代腔调

渭水河畔的蔡家坡镇近日锣鼓喧天,秦腔票友圈被三张新戏单搅得沸沸扬扬。这个以青铜器铸造闻名的小镇,此刻正用另一种方式锻造着文化筋骨——秦声秦韵里,《渭北星火》《青铜匠》与《西府人家》三部原创剧目轮番登台,让古老戏台焕发出时代光彩。

一、烽火淬炼英雄气:《渭北星火》重燃红色记忆

夜幕下的蔡家坡剧院座无虚席,当高亢的苦音慢板划破寂静,1932年的渭北高原在戏台上苏醒。这部由岐山剧团与宝鸡文理学院联合打造的现代秦腔,将中共岐山支部创始人雷星阶发动交农斗争的故事搬上舞台。剧中夜送鸡毛信一折尤为惊艳:月黑风高中,旦角踩着蹉步甩出三米长的水袖,宛若划破夜空的流星,暗喻革命火种生生不息。

老戏迷王建国看完直拍大腿:雷星阶翻越箭括岭那段抢背摔得瓷实,把地下工作的凶险全摔出来了!年轻观众更对多媒体纱幕呈现的渭北暴动场景赞叹不已——熊熊烈焰中浮现的剪纸风格工农群像,让传统秦腔有了电影质感。

二、青铜淬火见匠心:非遗传承唱响《青铜匠》

蔡家坡青铜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郭全生没想到,自家作坊的叮当声有天会化作戏台上的梆子声。新编历史剧《青铜匠》以周原青铜作坊为背景,用铸鼎过程隐喻工匠精神。剧中范铸法制作场景堪称绝活:六个龙套手持不同模具走圆场,配合打击乐模拟浇筑过程,最终铜水(红绸)倾泻而出时,满台红光映着演员额头的汗珠,竟与真实作坊里的匠人神似。

更令人叫绝的是青铜纹样化作戏曲脸谱——饕餮纹勾勒净角面庞,云雷纹点缀旦角鬓角,这种非遗+戏曲的跨界让省非遗中心主任连称开了眼界。演出结束后,观众争相触摸台上陈列的仿古铜鼎,仿佛触摸着三千年文明的温度。

三、家长里短有乾坤:《西府人家》演绎市井春秋

比起前两出戏的宏大叙事,《西府人家》更像一幅会动的西府民俗画卷。这出方言话剧将场景设在蔡家坡老街道,用臊子面大赛社火脸谱官司等六个生活片段,串起小镇三十载变迁。剧中辣子摊老板娘马彩凤的扮演者李小娟,正是蔡家坡菜市场真实的调料摊主,她那声穿透力十足的油泼辣子来咧——,让老街坊们恍惚间分不清戏里戏外。

道具组从拆迁区淘来的老门板、搪瓷脸盆成了最抢眼的演员。当第二幕录像厅往事中响起《霍元甲》主题曲时,台下五十岁往上的观众集体打起拍子,几个老汉甚至跟着哼出了声。这种沉浸式体验,让省话剧院导演感慨:这才是真正长在土地里的百姓戏剧。

戏台前的香炉青烟袅袅,台上的大幕开了又合。蔡家坡人用这三部新戏证明: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,而是渭水河畔永远沸腾的活水。当《西府人家》结尾处,三代人同唱改良版西府道情时,台下有位老人抹着眼角念叨:老腔调没丢,新故事又来,咱这戏台子,且唱着哩!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