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家坡戏曲地图:藏在老巷子里的秦腔江湖
蔡家坡戏曲地图:藏在老巷子里的秦腔江湖
老张,今晚文化馆的《火焰驹》带不带把式?晌午的岐山臊子面馆里,两位老食客的对话让外乡人摸不着头脑。这说的正是蔡家坡流传百年的秦腔暗语,带把式指的是武戏,而这样的戏曲切口,在蔡家坡的茶馆巷陌间自成一套话语体系。
**一、渭水河畔的百年戏楼**
沿着渭河堤岸往西走,青砖灰瓦的蔡家坡老戏楼静立河畔。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戏楼,飞檐下的木雕牡丹仍泛着朱砂红。逢农历初一十五,渭河两岸十三个村落的秦腔自乐班就会在此打擂台,梆子声能传到三公里外的陇海线铁道上。
去年重阳节,笔者亲见七旬老艺人王德厚在戏楼演出《三滴血》。当他唱到周仁回府选段时,台下三十多位老戏迷不约而同掏出怀表——这是当地戏迷检验演员板眼是否精准的特殊方式。只见十八块老怀表的秒针,竟与老艺人的梆子声分毫不差。
**二、钢厂大院的戏曲江湖**
蔡家坡钢铁厂文化宫藏着最地道的秦腔江湖。每周三晚,穿着工装的退休工人带着自制的月琴、板胡准时出现。这里的《铡美案》不用专业戏服,老包公顶安全帽,陈世美穿蓝工装,反倒演绎出独特的工业秦腔韵味。
五十年戏龄的李凤兰老人说:58年大炼钢铁时,我们白天抡大锤,晚上在炼钢炉前唱《打銮驾》。如今文化宫墙上还挂着当年工人们用钢钉在铁板上錾刻的秦腔脸谱,铁锈色的张飞脸谱透着粗犷的工业美学。
**三、夜市里的戏曲新传**
华灯初上时,蔡家坡美食城的戏曲夜市悄然开场。90后班主张小川的新派秦腔摊位前总围满年轻人,他们将传统《周仁回府》改编成摇滚版,电子合成器与板胡的混搭令人耳目一新。隔壁凉皮摊主王大姐能边扯面边唱《梁秋燕》,面团在案板上摔打的节奏竟暗合戏曲板眼。
穿过飘着臊子面香气的巷道,老戏楼斑驳的砖墙上新装了LED屏。周五晚间的戏曲电影夜放映着修复版《三娘教子》,银幕前坐着摇蒲扇的老人和举手机直播的年轻人。当百年秦腔遇上现代光影,蔡家坡的戏曲血脉正在新旧碰撞中续写传奇。
这个渭北小镇的戏曲生态,恰似老茶客碗里的砖茶,初尝略涩,细品回甘。从国营菜市场的即兴对唱,到渭河堤岸的露天戏台,蔡家坡人把日子过成了流动的戏台。或许戏曲在这里从未死去,只是化作臊子面的辣香,化作钢厂机床的轰鸣,化作渭河不息的涛声,在寻常巷陌间生生不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