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家坡的梆子声里,藏着多少人间百态?

蔡家坡的梆子声里,藏着多少人间百态?

渭河边的蔡家坡镇,每当夜幕低垂,老戏台前的长条木凳就陆续坐满了人。裹着粗布头巾的老汉们掏出旱烟袋,嗑瓜子的妇人们把布鞋底纳了一半揣进围裙,孩子们爬上戏台边的歪脖枣树——梆子声一响,整个镇子就浸在了秦腔的苍劲里。这座关中腹地的千年古镇,用一折折浸透黄土的戏曲故事,把秦人的血性与柔肠都揉进了戏文里。

一、老戏台前的活化石

蔡家坡的戏台子多是明清遗存,斑驳的青砖上爬满爬山虎,台口两根朱漆剥落的楹联依稀可辨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。这样的戏台在镇东头、河滩边星罗棋布,见证着秦腔在这片土地上的千年流转。镇文化馆的老张头说,当年李自成在此屯兵时,将士们最爱听《金沙滩》里的杨继业碰碑,悲怆的苦音慢板能激起关中汉子骨子里的血性。

戏班子里的老生赵永奎,祖上三代都是吃开口饭的。他珍藏的戏本用麻绳装订,纸页泛黄卷边,扉页上还留着同治年间的戏班印记。《火焰驹》里李彦贵卖水那段'水担儿压得我两膀疼',唱的时候腰得塌下去三寸,这才是老辈人传下的做派。说着他扎起靠旗,一个鹞子翻身,台板震得咚咚响。

二、戏文里的世道人心

《周仁回府》在蔡家坡演了百十年,每逢正月十五必唱全本。戏里周仁为保忠良之后,忍痛献妻的悔路一折,总能惹得台下婆姨们抹眼泪。去年冬,在外打工的王家媳妇看完戏,连夜把瘫痪的婆婆接回自家照顾,说不能叫周仁比下去。这出明代流传的忠义戏,在钢筋水泥的时代依然敲打着人心。

河滩庙会的《窦娥冤》更见功力。六月飞雪的典故在关中平原上演,当窦娥拖着铁链唱出地也,你不分好歹何为地时,看戏的老汉们把烟锅子往鞋底上磕得火星四溅。这出元杂剧改编的秦腔,带着关中的烈性,把千古奇冤唱得地动山摇。

新编现代戏《梁生宝买稻种》则在老戏迷中引发热议。这个取材于《创业史》的剧目,用传统的慢板唱出合作社时期的艰辛。唱腔还是老腔老调,故事却是咱爷辈亲历的事。粮站退休的李会计每看此戏,总要揣上两个冷馍——他说听着戏里的饥饿唱词,嘴里的馍才嚼得出滋味。

三、梆子声中的薪火相传

镇小学的戏曲兴趣班里,十岁的栓柱正跟着师傅学《三滴血》的念白。孩子们描着花脸,把课桌拼成戏台,稚嫩的祖籍陕西韩城县飘出教室,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。校长说,自从把秦腔加入校本课程,逃课翻墙的孩子少了一半。

九十岁的鼓师杨振海最愁传承。他的单皮鼓能打出七十二种花样,但现在年轻人宁愿刷抖音也不愿学这老古董。直到省城来的研究生用手机录下他的鼓点,做成电子伴奏发到网上,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:这梆子声,总算能顺着网线传到外头去。

夜幕下的蔡家坡,老戏台的灯光依旧昏黄。台上唱着《赵氏孤儿》里的孤儿泪,台下智能手机的荧光星星点点。当苍凉的二胡混着电子配乐响起时,渭河水突然打了个旋——这流淌了千年的梆子腔,正在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回声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