锣鼓声里的千年绝唱:蔡家坡戏曲故事探秘
锣鼓声里的千年绝唱:蔡家坡戏曲故事探秘
渭水河畔的蔡家坡镇,每逢庙会必见奇景:白发老者拎着马扎占座,孩童骑在父亲肩头张望,戏台前总围得水泄不通。梆子声起,台下上千人屏息凝神,台上老艺人一个甩袖,激起满场叫好——这便是传承千年的蔡家坡戏曲独有的魅力。这里的故事,藏在斑驳的戏箱里,刻在古戏楼的梁柱间,更流淌在当地人的血脉之中。
一、渭水岸边的戏魂
蔡家坡戏班的祖师爷们,最早是给周天子唱祭祀乐的乐师。西周青铜器上的傩戏图,生动刻画着戴青铜面具的舞者,这与蔡家坡戏曲中保留的跳傩仪式如出一辙。戏班珍藏的明代戏折里,《渭水访贤》这出戏,唱腔里还能听出《诗经》关关雎鸠的韵律。
清光绪年间的老艺人王双锁,曾带着戏班走遍关中。他们用牛车拉着戏箱,每到一个村落就支起竹竿搭台。有年寒冬在凤翔府演出,大雪封山月余,戏班硬是靠着村民接济的窝头,把七十二本连台本戏唱了个遍。戏台柱子上至今留着当时刻下的光绪二十三年腊月,双锁班在此百日的字样。
戏班里传世的三宝见证着沧桑:乾隆年间的蟒袍用真金线绣着二龙戏珠,经十代人修补仍金光灿灿;同治年间的刀枪把子,木柄被汗水浸得发黑;最珍贵的当属那面唐代铜锣,轻轻一敲,余韵能在渭河水面传三里远。
二、戏台春秋里的悲欢
《宝莲灯》是蔡家坡的看家戏,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版本,这里保留了沉香劈山的原始唱法。老艺人李振海八十高龄登台,唱到娘啊娘,你在哪座山时,戏台下的婆娘们没有不抹眼泪的。这出戏的武打场面尤其精彩,云里翻绝技要求演员从三张桌高的地方后空翻落地,如今全西北只剩蔡家坡戏班还能演出。
新编现代戏《渭水谣》去年拿下了山花奖。编剧王建国走访了三十多位老船工,把纤夫号子融进唱腔。剧中老船工与洪水搏斗的场面,演员们真的在台上拉起纤绳,汗珠子摔在台板上八瓣开。有老戏迷说:这戏看得人脊梁骨发紧,就像当年看爷爷拉纤。
去年收徒仪式上,十六岁的李晓燕跪着接过师傅递上的马鞭。这杆缠着红绸的藤鞭,是1938年名角水上飘在黄河渡口退土匪时用过的道具。晓燕每天五点起床练功,对着渭河喊嗓子,她说要像戏文里唱的宁肯汗珠子摔碎,不让艺魂断了根。
三、古调新声传薪火
非遗传承人赵宝山有个戏痴的外号,他家的院墙用戏本糊墙,灶台上方贴着老戏单。最绝的是他自创的声纹谱,把唱腔起伏画成波浪线,带着徒弟们对着渭河练声。他说:河水有缓有急,唱戏要像流水,该冲就冲,该绕就绕。
年轻演员们玩起了新花样:把秦腔摇滚混搭,用无人机拍摄全景式戏曲MV。去年改编的《白蛇传》加入全息投影,白娘子水漫金山时,整个剧场真的下起雨来。有老戏迷开始骂胡闹,看着看着却跟着拍起大腿:青蛇变脸那段,绝!
镇上小学的戏曲课最受欢迎,孩子们画着花脸学走台步。校长办公室挂着副对联:三两句道尽古今事,五六步走遍万里程,这是九十岁的编剧张老先生用颤抖的手写的。他说:娃娃们现在唱流行歌,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,戏文里藏着做人的筋骨。
夜幕下的蔡家坡,渭水汤汤东去,古戏楼的飞檐挑着月亮。后台传来青年演员的练嗓声,老艺人们坐在石阶上抽旱烟,烟锅里的火光明明灭灭。他们知道,只要渭河不干,这戏,就断不了弦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