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家坡的戏台子:梆子声里听百年

蔡家坡的戏台子:梆子声里听百年

渭水河畔的蔡家坡,每年霜降后的头场庙会总透着股特别的喧闹。镇东头的老戏台前早早就支起了长条凳,蒸馍的香气混着旱烟味儿飘散在空气里。这方青石垒就的戏台,见证过多少人间悲喜?

**一、西府秦腔活化石**

蔡家坡戏班子的祖师爷要追溯到同治年间的四喜班。光绪二十六年,班主王天保带着三十六箱行头走西口,在甘肃平凉遇着八国联军劫掠,硬是护着戏箱三天三夜没合眼。如今戏班仓库里还供着那面被火燎出窟窿的杏黄旗,旗角绣着宁舍命不舍戏六个褪了色的字。

这里的老艺人能唱全本《下河东》不带喘气的。七十三岁的鼓师李振海打鼓槌有讲究,说这梆子要敲出麦浪起伏的劲儿。去年省里来人录音,他愣是把《周仁回府》里十八板乱弹的鼓点分毫不差地复现出来,惊得专家直拍大腿。

**二、戏台春秋**

镇北张寡妇的祖父是民国年间有名的活周仓。当年土匪来抢戏箱,老爷子画着脸谱提刀往台口一站,硬是把土匪唬得退了二里地。现在戏台柱子上还留着三道刀痕,成了娃娃们最爱摸的镇台符。

五八年修水库时,戏班子在工地上连演七天《劈山救母》。放炮眼的工人们听着刘彦昌哭妻的唱段,硬是多打穿了半座山。这段故事如今刻在水库纪念碑背面,字迹被风雨磨得发亮。

**三、新枝发新芽**

三十八岁的程艳红是戏班第九代传人。她在抖音直播《拾玉镯》,把虚拟背景换成老戏台,没想到引来十多万点赞。有北京戏迷专门坐高铁来看现场,说这儿的唱腔带着黄土地的腥味儿。

镇上中学开了秦腔选修课,娃娃们学《三滴血》认亲的片段。去年中秋节,十二岁的李小娟扮李晚春上央视戏曲频道,她娘在台下抹着眼泪说:这丫头打小在戏台底下写作业,总算没白听那些梆子声。

暮色里的老戏台又响起开场的锣鼓。台下白发的老汉跟着板胡摇头晃脑,外乡游客举着手机录像,穿校服的孩子们在幕布后探头探脑。渭河水汤汤东去,蔡家坡的戏文,唱了一代又一代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