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明的戏魂:一位喜剧演员的戏曲情结
蔡明的戏魂:一位喜剧演员的戏曲情结
2007年央视春晚上,蔡明在《大城小事》中身着青衫水袖,以一段韵味十足的程派唱腔惊艳全场。这段不到两分钟的表演,让观众突然意识到:这位以毒舌老太太形象深入人心的喜剧演员,骨子里竟藏着如此深厚的戏曲功底。
一、梨园门里走出的小秋菊
1961年,刚满月的蔡明就被抱进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家属院。父亲蔡毓明是中央戏曲学院的教授,母亲是评剧名角筱月英。幼年的蔡明常在排练厅看母亲排戏,五岁就能踩着板凳模仿《红灯记》里的李铁梅。北京戏曲学校来招生时,校长看到她即兴表演的《小放牛》,当场拍板要收这个眼睛会说话的小姑娘。
在戏校的七年里,蔡明天不亮就跟着师姐们吊嗓子。寒冬腊月里,她裹着军大衣在院子里练圆场步,青石板上结的薄冰都被踩化了。刀马旦出身的她尤其擅长《扈家庄》,那套改良后的单刀花枪耍得行云流水,至今仍是戏校教材里的示范动作。
二、舞台上的戏韵新生
转行影视圈后,蔡明将戏曲元素巧妙融入喜剧创作。在《闲人马大姐》里,她给角色设计的标志性动作——右手叉腰左手兰花指,正是脱胎于京剧中的旦角身段。2013年春晚小品《想跳就跳》中,她与潘长江对戏时突然亮嗓的评剧选段《花为媒》,让观众见识到喜剧表演的另一种可能。
录制《叮咯咙咚呛》节目时,蔡明主动要求挑战昆曲《牡丹亭》。五十四岁的她每天跟着老师傅学身段,水袖甩破了两套练功服。正式演出时,当她念出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的台词,眼中流转的光彩让年轻演员都看呆了。
三、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者
在抖音直播间里,蔡明常戴着VR眼镜唱京剧。她会把《贵妃醉酒》的海岛冰轮唱段改编成rap版本,用年轻人听得懂的方式传播戏曲文化。去年重阳节,她带着智能机器人菜菜子表演了全息投影版的《天女散花》,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在网络上获得千万点击。
中国戏曲学院70周年校庆时,蔡明捐出珍藏多年的戏服。望着展厅里自己穿过的鱼鳞甲,她轻声说:这些行头不该锁在箱子里,要让现在的孩子知道,咱们的老祖宗有多会玩。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她,仍在探索着传统戏曲的当代表达。
从梨园世家的童星到春晚常青树,蔡明用六十载光阴诠释着何为戏比天大。在她看来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流动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。那些水袖翻飞的记忆、胡琴咿呀的旋律,始终在她的小品台词里、影视角色中若隐若现,织就成一道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彩虹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