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鸣凤:皖南戏曲舞台上的活辞店
蔡鸣凤:皖南戏曲舞台上的活辞店
在皖南乡间的戏台前,每当蔡鸣凤三个字出现在戏单上,总能看到老戏迷们早早搬着竹椅占座的热闹场景。这个被戏称为活辞店的戏曲演员,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将黄梅戏《蔡鸣凤辞店》打磨成了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璀璨明珠。
一、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磨砺
1987年的安庆戏校练功房,每天凌晨四点准时亮起一盏孤灯。十七岁的蔡鸣凤绑着四斤重的铜钱腿带,在青石地面上练习云步,汗珠顺着练功服的褶皱滴落成线。这个出身梨园世家的少年深知,要继承父亲黄梅戏第一小生的名号,必须付出双倍努力。
在《蔡鸣凤辞店》的创排过程中,他独创的九腔十八调让老艺人们惊叹不已。为准确表现剧中人离家十年返乡时的复杂心境,他连续三个月每天清晨到江边观察渔夫归航的神态,将渔网收放间的肢体语言化用为戏曲身段。
二、戏比天大的艺术坚守
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期间,蔡鸣凤率团在抗洪堤坝上演出。临时搭建的戏台被暴雨冲垮三次,他踩着没膝的泥水,在抢险官兵的手电光中完成整场演出。这场特殊的《蔡鸣凤辞店》后来被老戏迷称为泥水版,成为黄梅戏史上的传奇。
面对影视行业的诱惑,他始终守着乡间戏台。2005年某电视剧组开价百万邀其出演,他却选择在皖南山区进行公益巡演。有人笑他傻,他却说:戏曲演员的根在民间,走了就唱不出土地的味道。
三、守正创新的传承之路
在《蔡鸣凤辞店》的传承中,他大胆革新传统程式。将原本五分钟的思乡唱段扩展成二十分钟的情感咏叹,融入徽州民谣的转调技巧。这种创新起初备受争议,但当他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时,挑剔的沪上观众集体起立鼓掌达七分钟。
如今,蔡鸣凤的弟子遍布大江南北。他独创的蔡派唱腔被中国戏曲学院纳入教材,但最让他欣慰的,还是看到年轻观众开始带着父母走进剧场。正如他常说的: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流动在当代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
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斑驳的戏台,六旬的蔡鸣凤仍在指导青年演员走圆场。青砖黛瓦间飘荡的唱腔,诉说着一个戏曲守望者对传统艺术的深情。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,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:只要还有人愿意在暮色中点亮戏台的灯笼,千年戏曲的血脉就永远不会断绝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