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青芝:一曲越韵动江南
蔡青芝:一曲越韵动江南
在上海豫园的九曲回廊深处,每逢深秋,总有三两老戏迷驻足凝望。他们望着戏台上翩若惊鸿的水袖,耳畔依稀又响起那个把《红楼梦》唱得肝肠寸断的嗓音——这正是越剧名家蔡青芝最擅长的折子戏。
一、水袖轻扬处尽是江南韵
蔡青芝的越剧艺术,根植于江南文化的沃土。她的唱腔似西子湖的粼粼波光,既有钱塘潮涌的激越,又不失小桥流水的婉约。在《梁祝》的十八相送中,她将越剧特有的清板唱得如泣如诉,每句拖腔都似春蚕吐丝,缠绵悱恻却又举重若轻。台步更是一绝,纤足轻移间暗合昆曲的圆场步法,把江南女子的袅娜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在《西厢记》里,她扮演崔莺莺焚香拜月时,水袖抛出的弧线精准如画,据说这是她年轻时在苏州园林观察荷叶摆动悟出的身段。戏服上的苏绣纹样,都是她亲自参与设计的,每一朵牡丹的针脚都藏着江南绣娘的匠心。
二、红楼梦中人魂系林黛玉
上世纪八十年代,蔡青芝在越剧《红楼梦》中塑造的林黛玉,至今仍是戏迷心中的白月光。她处理葬花吟时,摒弃了传统的悲切唱法,改用气若游丝的虚声吟唱,把黛玉的孤傲与脆弱拿捏得分毫不差。有老观众回忆,当年她在上海大舞台唱到侬今葬花人笑痴时,剧场里的抽泣声此起彼伏。
这个角色的成功绝非偶然。蔡青芝曾三访苏州拙政园,在留听阁揣摩潇湘馆的意境;又遍阅清代仕女画,从改琦的《红楼梦图咏》中汲取人物神态。最绝的是她设计的手帕功,一方素帕或掩面低泣,或随风轻扬,竟能传达出二十余种情绪变化。
三、传灯守艺人薪火照梨园
退休后的蔡青芝并未离开舞台,她在绍兴路的老洋房里办起了传习所。这里没有现代化的练功房,青砖地上留着几代越剧演员的足印。她教学生念白时,总要他们先诵读陆游的《钗头凤》,说是要把宋词的韵律化进戏文里。
2019年重阳节,78岁的蔡青芝带着弟子在杭州清河坊古戏台重演《追鱼》。当张郎你听我从实讲的唱词响起时,台下坐着轮椅的老戏迷颤巍巍跟着哼唱。散场后细雨蒙蒙,有人看见蔡老师站在后台抚摸着一件五十年前的戏服,月光把上面的珍珠亮片照得星星点点。
如今在各大视频网站,蔡青芝的《红楼梦》选段点击量始终居高不下。有年轻网友留言:原来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蔡老师的林妹妹比流量明星更让人心动。这或许就是对传统艺术最好的传承——当水袖扬起时,我们依然能看见一个时代的审美,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熠熠生辉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