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剧名伶蔡秀坤:水袖轻扬处尽是岭南情

潮剧名伶蔡秀坤:水袖轻扬处尽是岭南情

潮汕人家的庭院里,总飘荡着丝竹管弦的袅袅余音。在这片以工夫茶与潮商闻名的土地上,潮剧如同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,而蔡秀坤的名字,恰似镶嵌在这条文化长河中的明珠。这位出身揭阳渔湖的潮剧名伶,用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,在潮汕方言的抑扬顿挫间,演绎着属于岭南的悲欢离合。

一、梨园初绽露锋芒

1962年的汕头戏校练功房,晨光穿透木格窗棂,十六岁的蔡秀坤正对着斑驳的镜子练习云手。水袖翻飞间,师傅陈銮英突然按住她的肩头:阿坤,这出《井边会》的刘咬脐,你来试试。彼时谁也没想到,这个渔家姑娘首次登台便惊艳四座。她将刘咬脐在井台偶遇生母时的惊诧、悲恸、惶恐,化作眼底流转的泪光,连后台的老乐师都停住了手中胡琴。

在《陈三五娘》中,她塑造的益春灵动跳脱,绣楼递笺时的眼波流转,恰似韩江春水泛起的涟漪。当黄五娘轻启朱唇唱起三哥言语太轻狂,蔡秀坤饰演的益春一个俏皮转身,手帕半遮面的娇态,让台下观众忍俊不禁。这种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,使她在二十出头的年纪便成为潮剧院的当家花旦。

二、水袖翩跹写春秋

1987年香港新光戏院的夜场,蔡秀坤的《穆桂英》甫一亮相便引发轰动。她改良的传统大靠将雉鸡翎缩短三寸,腾挪转身间更显英气。当演至辕门斩子时,她独创的三进三退步法,将穆桂英在军法与人情间的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。香港《文汇报》次日头版赞叹:蔡氏穆桂英,刚烈中见柔情,实乃潮剧武旦之典范。

在整理濒临失传的《扫窗会》时,蔡秀坤与老艺人同吃同住三个月。她将王金真扫窗寻夫时的绝望,融入潮剧特有的活五调,那声穿透夜色的高文举你好负心,至今仍是戏迷票友竞相模仿的经典唱段。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在《苏六娘》中塑造的桃花,手持团扇与郭继春隔墙对唱时,将少女的羞怯化作扇面开合间的万种风情。

三、薪火相传守匠心

2003年揭阳榕江边的老戏台,蔡秀坤带着弟子排练新编历史剧《韩愈治潮》。她手把手教十九岁的林晓燕韩夫人的台步:记住,官家夫人的端庄不在昂首,而在脖颈后这条看不见的线。月光下,师徒二人的身影在青石板上拖得老长,仿佛古老剧种的传承图谱。

在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,七十高龄的蔡秀坤仍坚持每周授课。她独创的四步教学法——观其形、听其声、感其情、悟其神,培养出第三代潮剧新秀。2019年央视戏曲春晚的舞台上,她的徒孙陈奕珊演绎的《荔镜记》选段,让全国观众领略到潮剧的独特魅力。

戏台下的蔡秀坤常着一袭素色旗袍,鬓角银丝如旦角贴片般整齐。有人问她为何不随子女移居海外,她只是轻抚着用了四十年的檀木头饰盒笑道:潮州话的九声六调,离了这片土地就失了韵味。如今每逢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,榕江两岸依然会响起她录制的《天后颂》,那清亮的嗓音穿越时光,诉说着一个剧种与一方水土永不褪色的约定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