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元培与戏曲的隐秘往事:一位北大校长的艺术人生

蔡元培与戏曲的隐秘往事:一位北大校长的艺术人生

1917年的北平城飘着细雪,北大红楼里传出袅袅的唱腔。时任校长的蔡元培手持折扇,在教员休息室唱起《牡丹亭》的游园惊梦,惊得新入职的年轻教授们面面相觑。这个被后人视为学界泰斗的教育家,竟有着鲜为人知的戏曲情缘。

蔡元培对昆曲的痴迷始于绍兴老宅的书香里。十二岁那年,他在私塾先生的戒尺声中偷偷抄录《浣纱记》曲谱,被母亲发现后,这位开明的妇人却递上一支紫竹洞箫:元培,要学就光明正大地学。从此,西子湖畔的乌篷船上,总能看到少年蔡元培与民间艺人切磋曲艺的身影。

1902年创办爱国女校期间,蔡元培将昆曲纳入课程体系。他亲撰《戏曲改良刍议》,主张以美育代宗教,认为戏曲能陶冶性情,改良社会。每逢校庆日,这位校长总会粉墨登场,与学生合演《长生殿》选段。据当时的学生回忆,蔡元培扮演的唐明皇举手投足皆有古意,唱腔清越如金石相击。

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,蔡元培在北大组织戏曲改良研究会。他力排众议邀请梅兰芳进校园演出,当保守派质问优伶岂能登大雅之堂时,蔡元培在《新青年》撰文回应:戏曲非小道,乃国民精神之镜子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他本人能完整演唱《桃花扇》中侯方域的全部唱段,曾为程砚秋修改《锁麟囊》的戏词。

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,避居香港的蔡元培在病榻上仍坚持每日吟诵《单刀会》曲牌。弥留之际,他握着弟子傅斯年的手喃喃道:戏曲之道,在乎移风易俗......这位将毕生献给教育的先驱,用最后的力气在日记本上写下未竟的《中国戏曲流变考》,墨迹洇湿了泛黄的宣纸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